站内检索

波士顿IT助力BT产业发展
对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启示
作者:陈艳萍 聂永星 王春安 郑斯齐 危紫翼 发表时间:2019年07月08日

 

 

  基因产业作为当前社会和产业界热切关注的领域。基因产业作为尖端高新技术,具有技术驱动、发展积聚、产业价值连集中等特点,其发展依赖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技术突破。发展基因产业是21世纪打造科技强国,占领世界科技高地的重要举措,而在我国,基因产业仍然是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

 

  波士顿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生物科技产业中心。基于前期IT产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变革,波士顿由一个以小型计算为主导的IT产业巨头转型为BT产业领航者。研究波士顿IT/BT产业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基因产业基础优势、面临挑战,并对该前瞻性产业和技术变革的发展路径进行探析,对我国基因产业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波士顿IT/BT产业发展沿革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是马塞诸塞州首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波士顿经历了重要的产业转折点,产业结构由单一IT主导转型至多元化BT、金融、医疗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1970至1980年,在大规模国防科技投资的牵引下,波士顿集聚了2/3小型计算机制造商,迅速崛起成为高技术经济产业带,成为世界第二大微电子工业中心。然而,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类产品需求急速紧缩,波士顿以IT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受到巨大冲击。此时,生物科学开启了以计算分析为基础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时代,信息技术在推动生物技术发展上优势明显。基于前期IT产业发展的基础,波士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交叉学科的基础优势,推动基因组、蛋白质组学产业快速发展,BT产业发展逐渐兴起壮大。

  波士顿IT/BT产业转型因素分析

  波士顿产业结构的转型,迫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成于来自科研,政府,资本和强大信息技术基础的助力。

  强大的科研实力与成果转化机制

  波士顿发展BT产业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强大的研究中心和医疗机构。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波士顿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等一批世界级名校,以及布莱根妇女医院、麻省总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等众多顶级医院,为尖端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了大量人才和临床研究资源,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头创新。其中波士顿地区的医院拥有大量专利,占波士顿专利总数的20%,成为美国获取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和建立研发联盟最多的地方,2015年达9.48亿美元。与此同时,研究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直接创办公司或技术专利入股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送新的成果。麻省理工学院(MIT)作为世界知名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孵化中心,独立创业的氛围浓厚,其设立的“5万美元创业竞争”专项基金,在该项基金创立的5年内,支持成立的公司已超过35个,总价值超过5亿美元。

  政府优惠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各级政府政策引导得力是波士顿IT产业转型BT的重要支撑。联邦政府、麻省政府和波士顿市政府通过鼓励科技研发、提供优惠税收政策、成立专项扶持基金等方式积极推动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其具体推动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加大科技研发,通过提高研究与开发费用扣除标准,改变设备折旧方法,以达到加速高新技术企业收回投资的目的;二是提供税收优惠,降低创新创业难度,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税收改革法》中将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税由49%降低到25%,同时对风险投资所得的60%免税,税收优惠使得大量资本涌入,促进了生物技术企业发展;三是集中对生物产业的基础研究领域直接支持,麻省设立10亿美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并设立了“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吸引人资金和创投基金参与,同时对高技术企业给予低息贷款支持。藉此,波士顿地区吸引了大量生物技术企业,形成产业聚集因而促进隐形信息交换,加速生物技术革新。

  成熟风险投资市场推动技术研发

  生物技术转化为产业离不开资本的推动和商业的运转。波士顿是全球风险投资最为活跃的三大城市之一,投资额达31.4亿,占全球风投7.5%,2013年,在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领域风险投资额达9.84亿美元,其中5.64亿流向波士顿地区,占全美21%。在生物技术领域的14家全球风投公司中,有4家总部设于波士顿,分别为Third Rock、Atlas、MPM和SR One,作为创业发动机,这些公司投资了包括FoundationMedicine、Rhythem等癌症遗传学、基因诊断等尖端领域的初创公司,投资达7.45亿美元。由于美国风险资本市场成熟度高,市场监管到位,资本退出机制灵活,形成了良性的财富效应,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注入和管理经验在创新型生物企业成长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优势

  生物学正转变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学科,信息技术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波士顿作为具有IT产业传统优势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一大批技术成果和专业人才。基于信息技术对生物技术的促进作用,波士顿诞生了一批生物医药技术公司。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产业集中度可用区域熵形象表示,大于1表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之则表示小于平均水平。图1是美国各地区的IT和BT产业研发聚集度图。图中显示,IT产业集聚度高的地区,BT产业集聚度也较高,两种产业发展呈现正相关性。波士顿占马萨诸塞州生物技术产业80%,其所在地区域熵IT与BT均接近7,显著高于美国其他各省。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不断聚焦并通过技术交叉,促进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基因产业发展现状和因素分析

  基因产业是近十年来蓬勃兴起的产业。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的技术突破,我国抢抓基因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引领基因测序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国际前沿。全国各省市研发和资金资源不断聚集,基因测序服务中心、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基因库等设施机构相继成立,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为第一梯队群雄逐鹿的发展局面。然而,受制于城市历史积累,生物领域人才以及创新性研发缺乏,政府监管审批滞后,企业融资环境单一,产业分布暂未形成集聚效应。

  创新源泉匮乏,应提高科研实力,推动产学研转化

  我国高校和科研院基础科研实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制。我国目前具备强劲的生物科研实力的高校较少,生命科学领域高校实力与发达国家形成强烈对比。生命科学专业全球前一百名排行榜中我国仅占四席,而同期美国则有37所大学进入该榜单。即使是国内各一线城市,与波士顿这样集聚大量一流研究和医院资源的世界级生物谷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各地积极建设生命科学领域的特色学院,但是人才的培育模式难以支撑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基因产业核心技术依旧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即使在高通量测序仪方面中国已经开始逐步尝试突破技术瓶颈,全球范围内的主流市场仍然被国外寡头牢牢控制。

  提高科研实力,推动产学研转化,从源头改善基因产业发展基础。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行业,对知识创新和技术依赖度高。技术的创新突破如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往往需要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基础。因此,提高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夯实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联合开展基因应用合作项目,引进优质医疗项目,吸收全球优质的教育科研资源,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培养的生物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海外人才在考虑归国就职或创业时,政策优惠条件和企业运营成本是重点考量因素。对此,为着力扶持基因产业,吸引优秀人才聚集,可在政策范围允许的情况下提供税收减免,提供人才落地配套政策,最大程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鼓励创新科技从院校走向企业方面,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应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以基因产业产学研资合作联盟作为切人点,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互动,组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资源共享的紧密型的战略共同体。另一方面,应开展知识产权标准化服务,鼓励产学研资联盟制订,研究突破国外的行业技术壁垒,牵头制订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我国相关组织机构提供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监管审批滞后,应放开管制,实现多维政策扶持

  我国基因产业尚无明确监管体系,审批流程繁冗。基因产业在我国经历了从无监管到被数次叫停。在2014年6月30日之前,我国没有审批任何临床类基因产品。2014年3月,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已经展开高通量测序技术,且符合申报规定条件的的医疗机构可以提交申报材料申请试点,但审批时间长,流程繁冗。目前,基因产业尤其是基因测序已经做好了进入消费市场的准备,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筛查、肿瘤体检、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体检等测序技术已得到科学的验证,但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政府部门应放开管制,推出多维扶持政策。目前,国内监管部门逐渐放开管制。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包括基因产业在内的新兴行业进行资金扶持和引导。2016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建设全国27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同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多次提及包括精准医疗、基因编辑、干细胞等多个产业热门领域,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加速推动了我国基因产业的规范化和飞跃式发展。产业监管政策逐渐放开、临床应用等法规和标准陆续出台,加之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是保障我国基因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融资渠道单一,应加强融资配套支持,鼓励创投活动

  资金不足是限制我国生物医药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内企业的资金来源除自身投资外,主要靠银行贷款和政府投资。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研发通常周期长、风险大,企业融资难度大。现阶段大部分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创投公司集聚在北京和上海。在基因检测行业,除开北京与上海两地,其余地区企业数量均不足20家,资金资源的短缺制约了企业以及园区的发展。

  应加强融资配套支持,鼓励创投活动。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模式,对初创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活跃的创投活动下形成的蓬勃产业,不仅可以吸引资金支持,还可吸引投资公司到地方建立办公室甚至总部,形成资金、企业、人才的良性交流。因此,大力培育天使投资,促进政策资金、银行资本、创投资本、民间资本的有机整合,设计有效的投资产品,建立各项资本的捆绑式投资机制,推进资本退出机制,利用深交所平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利用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支持非上市公司股份的规范化转让,是实现资本放大效应,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步骤。

  产业集聚效应不足,应融合IT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

  我国龙头企业引领基因产业发展,但集聚效应不足。产业聚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态势,而集聚效应直接影响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自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准设立了四批共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截至目前,我国共拥有总计505家生物医药产业元,39个主要生物医药科技园,入驻企业总数3.87万家。但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生物科技园区,更多的是依靠少数几家龙头企业撑起中国基因产业的半壁江山。一方面,园区内缺少强大的信息交换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孵化器、加速器等专业服务机构不足,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对多层次的公共研发及服务资源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生物产业集聚,充分利用集聚效应并不是单单靠大量同质企业在特定区域“扎堆”,而是需要拥有自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不同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和信息沟通原因,我国基因产业没有形成分工协作的网络,集聚效应不明显。

  我国应融合IT优势,推动基因技术发展。中国自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IT技术在十余年间蓬勃发展。截止2016年,行业年度销售额总计4.9万亿元,增长率为44.7%,IT产业企业数达到4.1万家,同比增长18.2%。如今的生命科学已经逐步走进数字化时代。其中,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以信息技术联动生物技术产业的“互联网+”对该领域的技术提升和应用空间引发了深刻影响,催生了“生物信息云计算”等产业新服务模式。腾讯、百度、阿里等IT行业巨头通过与基因产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基因数据的云平台。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在推动互联网与基因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上,采取更多引导方案,如建立跨行业合作扶持资金,成立信息技术、生命技术融合发展行业协会,逐步建立完备的跨产业共生发展的创新生态体,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催生基因产业的技术革新,推动基因产业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状态,促进基因产业发展迈向更高台阶。

  (作者单位: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