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国产机器人如何突围?自主可控协作机器人是关键
作者:贺春禄 发表时间:2020年11月27日

 

 

  “与传统机器人相比,自主可控协作机器人操作安全,可以实现人机协作与安全停机,是国产机器人的发展机遇。”

  在“抢占新基建风口·破局智能制造”高端云讲堂系列活动中,遨博智能董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重庆机器人产业生态研究院院长魏洪兴表示。

  协作机器人发展前景看好

  智能制造的核心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工业互联网实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变,工厂自动化又应如何从非标自动化、定制化发展到柔性自动化。

  魏洪兴介绍,美国制造业路线图分为绿色制造即原材料设备重用,以及柔性制造两个方向。

  美国计划在未来5年的制造过程中,回收10%的原材料、对50%的设备进行重用,相同制造过程的能耗要降低至2010年的90%;未来10年,该国在制造过程中将回收25%的原材料,并对75%的设备进行重用,相同制造过程中的能耗将低至2010年的50%。

  “未来15年中,美国计划在制造过程中可回收75%的原材料,并对90%的设备进行重用,相同制造过程中的能耗要降低至2010年的10%。”魏洪兴指出。

  柔性制造则是具备适应性及重构性生产线。在美国制造业路线图的计划中,未来5年、10年、15年,将分别在24小时、8小时以及1小时内对具有特定工业机器人臂、工具以及辅助物料运输设备的完成安装,并设置与编程以满足新产品生产的需求。

  关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美国在先进机器人制造计划(ARM)提出了10年目标,即届时工人生产力可提高30%,在美国国内创造出51万个新制造业岗位,并确保30%的中小企业采用机器人技术,提供主要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将出现的生态系统。

  ARM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协作机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ics),机器人控制:学习和控制(Robot Control:Learning and Control),灵巧操作(Dexterous Manipulation),自主导航和机动性(Autonomous Navigation and Mobility),感知(Perception and Sensing)和测试验证(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协作机器人是智能制造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够与人在协作工作空间合作完成作业任务的机器人。

  魏洪兴表示:“协作机器人的优点是轻量、安全、易操作、易部署、人机协作。作为美国制造业回归核心计划,ARM计划重点支持协作机器人、机器人学习与控制、灵巧操作等研发内容。”

  2019年,中国科技部也推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其中包括机构/驱动/感知/控制一体化机器人关节,协作机器人系统典型应用示范等。

  在市场需求方面,2016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需求约为1万台,当时市场刚刚兴起,处于研发阶段,只有少数机器人可以量产。根据巴克莱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需求约为15万台,到2025年时将提高至70万台左右。

  当前,协作机器人主要应用在3C、汽车、轻工行业、新应用等。魏洪兴指出,3C行业应用于测试、上下料、装配、柔性产线、移动操作等,难点在于节拍、重复精度要求高,与人工工资比较,其价格较为敏感。

  汽车行业通常应用于整车装配、电子和零部件加工中的柔性产线、AGV、锁附、涂胶、装配等,其难点在于要求柔性化作业、精度高、注重安全性以及工艺要求高。在家电、食品等轻工领域,使用协作机器人的难点包括柔性化要求、价格敏感、企业体量大、商务条款苛刻等,其主要应用在柔性产线的搬运、锁附、涂胶、装配等环节。

  而在无人零售、商业、服务、康复等新应用领域,协作机器人多用于无人咖啡、奶茶、无人餐厅、理疗康复等,面临难点包括价格敏感、分期付款、融资租赁等。

  魏洪兴以“协作机器人+柔性工具上下料”的典型应用为例分析,指出这种方式具有安全、快速集成、使用方便等优势。

  “这种应用不需要安全围栏,可实现工具标准化/模块化,内嵌视觉/力觉高级应用。机器人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安装,编程简单。而且不需要改造现有产线,适用于狭小空间应用。”

  魏洪兴指出,智能制造的发展将分为三步走,从机器人工作站发展至产线自动化(柔性产线),最后实现智能工厂的建设。

  “发展国产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这可以解决机器人价格贵的难题。不仅可以带动上游核心零部件,如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视觉、芯片等,还可以带动中游生态工具以及下游集成应用。”

  他认为,自主可控协作机器人是国产机器人的发展机遇,可以解决机器人的使用安全问题。

  与传统机器人相比,自主可控协作机器人操作安全,可以实现人机协作与安全停机。而且拥有自主可控核心软硬件,在信息安全方面也有保障。

  同时,开放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机器人+’集成各种视觉、工艺,降低使用门槛、操作简单,可以解决机器人使用难的问题”,魏洪兴表示。

  他强调,人才建设是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前提,可以解决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可以围绕‘机器人+’建立实践型机器人教育体系,让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从人口红利、机器人红利阶段发展到工程师红利阶段。”(本栏目未经报告人审核)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