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中小企业办大事究竟靠什么
作者:韩爱青 发表时间:2021年05月19日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广州考察时说过的一句话。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一直在想办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并大力提倡创新创造创业,这也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不仅需要龙头企业打前战,中小企业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碰撞一 什么对中小企业最重要?

  中小企业办大事,并把大事办成、办好,究竟靠什么?

  靠人才、靠技术、靠资本、靠市场、还是靠政策环境?究竟哪个才是第一位的?如何排序?日前,在广州高新区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上,七位能办大事的中小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抛出各自观点,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观点1:短期市场最重要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做出中国人的质谱仪器,仪器全部核心部件都是自己研发的。该公司董事长周振认为,做企业其实是很全面的,有任何的短板都不行,中小企业要办大事,人才、技术、资本、市场、政策环境都需要,缺一不可,但如果非要排个序,哪个最重要?他认为从企业中短期发展来看,市场还是排在第一位的,“中小企业有技术,要赶紧推向市场,去抢占市场,但这样做又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在两三年间把一项新技术产业化,推向市场,那它的技术门槛肯定不会太高,你能做,别的企业也能做,竞争就会比较激烈。一般来说,一个高新企业至少需要5年到10年才能将一项成熟的技术推向市场,周期比较长,问题就来了,期间需要足够资本的支撑,因此这‘五靠’其实是缺一不可的”。

  观点2:人才排在第一位

  近年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面向机器人及相关新兴产业,依托“科创产教”共同体的建设运营和模式推广打造新型技术创新中心。集团党委书记、执行总裁王洪波说自己理解的“五靠”其实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是很重要的,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企业最大的需求点是不同的。

  但无论怎样,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核心依然还是人,其次是技术,二者密不可分。因为技术的主要载体是人,所以人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是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核心。

  “有一句古诗说得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就是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个常规业态,通常情况下企业都是辛辛苦苦做了多年技术积累,把它产业化,做成产品。接着开拓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在任何时候离开了技术和承载这些技术的人,企业都很难发展。但慢慢往下推动的过程中,资本、政策的力量就会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剂’,但核心永远还是人和技术。”王洪波说。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既是一名专家,自己也在做企业。在他看来,“五靠”究竟哪个最重要、如何排序的问题其实因企业而异。如果企业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技术,那么肯定是市场更重要。“西方国家有一句话‘give me market,I can do anything’,即你把市场给我,我一定把它做出来。从资本来说更是如此,企业有1亿元资金和50亿元资金肯定不是一个级别的,资本很重要,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至于政策,从国家层次来说,出台更多的政策无疑是可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因为我来自高校,所以我觉得非要给这些因素分出个孰轻孰重,那人才还是第一位的。很多大型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大学,学的东西都是对外保密的,就是为了专门培养自己的人才。”刘胜建议,应该为了企业专门培养人才,最好是大规模地去做这件事情,例如工程博士不要限制人数,只要企业愿意出钱培养,让这些人毕业后为企业服务几年,就不要限制人数上限。

  观点3:最关键的还是技术

  北京慧辰资道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商,主要为行业头部企业和国内政府机构提供基于企业内外部数据、消费者态度与行为数据和行业数据的业务经营分析与应用、定制化行业分析应用解决方案等服务。该公司首席技术官马亮认为,在他所在的领域内,“五靠”中还是技术最重要,其次是人才,因为技术也是人才创造出来的,企业无论在研发或者运营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人的把控,“你的公司技术含量高,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客户自然会选择你。你做得好,资本会主动找上你。”

  马亮拿自己所在的公司举了一个例子,他们的客户很多是政府部门或者大国企,本身就有很多行业的专家,“我们凭什么用数据去指导他们的工作?原因在于我们在数据方面更加专业,这个能力是他们不具备的,所以他们愿意选择我们的服务。对于我们这样的数据企业来说,技术是第一位的,有过硬的技术才能有竞争力”。

  观点4:“鸡和蛋”要同时出现

  闪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数据安全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业界率先将人工智能、量子加密技术成功应用于数据安全领域,首创“零信任”动态数据安全治理以及“云管端”立体化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产品范围涉及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库安全、数据防泄露、大数据安全、云数据安全等,已广泛应用于政府、电力、运营商、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该公司负责人陈志杰认为,人才、技术、资本这三项对于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可以说缺一不可。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把一群有能力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去做一件事情,这是企业的最高战略。这群人一起研发一项创新技术,成功后就要去开拓市场,把技术推出去,这时候资本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强大的资本支撑,才能快速抢占市场,才能有竞争力。所以你让我去排序,我觉得这就像是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这个因果困境话题一样,无所谓先后,‘鸡和蛋’其实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叫鸡蛋。”陈志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观点5:政策环境居首位

  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供一体化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飞行验证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创始人王毓栋表示,因为自己创办企业的经历,他的观点与其他人有些不同。“我所在的企业主营领域是航空航天,而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在这个领域大展拳脚,前提就是政策环境的支持,如果没有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可能这个领域就没有发展的基础。我们从看着别人摸石头过河,到了我们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技术要求很高,而资本又是推动企业去大干一场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排序应该是政策环境、技术、人才、资本、市场。”

  不过,王毓栋说,这个排序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们更像是一个轮回。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时候又需要有政策环境的支持,又需要新的技术、新的人才,又需要新一轮资本的助力。

  观点6:不要忘记工匠精神

  湖南星鑫航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航天专用耐高温绝热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的高新企业,是我国重要的模塑料类绝缘材料研制生产基地。公司是国家机械行业、兵器行业和航空航天业的配套供应商,我国第一个弹(箭)用耐高温防热套研制生产单位,曾为我国的神州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测器,天宫一号空间站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多项国家科技重点项目提供配套产品。该公司董事长黄明国认为其实“五靠”是缺一不可的。但是除了“五靠”,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让中小企业干大事,那就是——工匠精神。

  黄明国指出,他所在的企业是干实业的,而且又是材料领域,和其他行业有些区别。尤其是高分子材料这一块,体量不是很大,还没办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加上企业是老牌国企通过改制而成民营企业,从2003年改制至今,已经过去了17年,现在企业里老员工比例占到三分之一,有些技术老员工退休后还被返聘。“这个行业是有传承的,工匠精神很重要。”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否具有工匠精神,也是实业型中小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碰撞二 科学家“变身”企业家,“痛点”在哪儿?

  七位“能办大事”的中小企业代表中,不少人本身就是科学家。他们原本是做技术研发的,在这个过程中又找到了市场去做技术转化,形成产业化,创办企业,成为企业家。科学家的思路与企业家的思路其实不一样,可能会有很多鸿沟。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这些鸿沟如何去打通?科学家变身企业家,“痛点”究竟在哪儿?七位中小企业代表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观点1:没什么太大难度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认为,做科研跟做企业,实现目标的路径、评估的方法都不一样。科研如果有点上的突破就很高兴了,至于有效性验证方面则不一定需要。企业则不一样,寻求的是面上的突破。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把产品卖出去,因此科学家和企业家努力的方向不一样。“不过我认为从科学家转换成企业家的身份并不难,至少对于我自身来说不难。我是学理工科的,有一种理工思维,不管是做研究,还是做产业,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一旦理解了产品需求和科研需求后,头脑很快能转过弯,比较容易实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身份的转换。其实从本质上看,做科研和做企业没有什么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一切做好。”

  观点2:科学家和企业家身份应有效融合

  北京慧辰资道资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马亮认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其实并不矛盾,二者需有效融合。比如从技术角度看,大家总认为技术能搞定一切,其实在商业领域并非如此。产品好不好,并不是简单用技术来衡量的,它一定是技术成本、可靠性、其他商业价值的综合体现。“我刚到公司的时候也不太适应,我们不但要发展技术,还要与业务团队一起深入去了解市场,反过来再与技术融合,才能把企业做好。”马亮说,例如数据算法,不是用最难的算法就是最好的,因为成本太高,如果能用简单数据算法达到差不多的效果,而成本又很低,那么其实市场更能认可。现在公司招聘也是这样,如果应聘者只懂技术,只是一个数据技术专员,那么可能价值就不是很大,如果应聘者能把科技和业务结合起来,就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市场也最终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成本大于利益,那么产品和服务肯定卖不出去,不会被市场接受。企业做大做强的每个阶段都是技术和商业的互相融合,是多元化结合的过程。”

  观点3:科学家和企业家矛盾并不明显

  湖南星鑫航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明表示,如果企业家想做技术研发,只要是企业资源能力范围内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双方的矛盾其实并不明显。“我研究高分子材料20年,但我同时又管理企业,我一半管技术,一半搞管理。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又研究技术,对企业管理也比较了解的话,其实二者是可以兼容的。”

  闪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志杰也认为,其实科学家和企业家本身是不矛盾的,“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要相对均衡,跑起来的效率才是最高的,我认为科学家和企业家两者的关系就类似两条腿的关系,要相对均衡”。

  观点4: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思维应合二为一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党委书记、执行总裁王洪波认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思维应合二为一,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快速发展。该集团的业务是从研发端开始,再实现产业化。产业化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把一项技术转化成产品的过程,这个时候就会孵化出一个个公司。“在孵化公司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家和企业家思维之间的不同,我们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孵化了100多家企业,其中有一个感悟,当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思维能合二为一的时候,这个企业发展就会非常快。当科学家和企业家思维不能够完全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时,企业家的思维更重要,因为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包括发展方向是由企业家决定的,技术只是一个基础。如果科学家不配合的话,仅靠企业家很难把事做成,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科学家和企业家必须都要有妥协精神,才有可能实现科技中小企业从小到大、逐步做强的过程。”王洪波说,在培育这些企业的过程之中,任何一点细微的差别和理解上的不同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弥合,所以他最期待的模式是能有一批人把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真正合二为一。

  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王毓栋也非常赞同王洪波的观点:“如果一个新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在一个人的领导下从开始研发到走向市场,这是非常完美的一种状态。”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表示,这个话题讨论起来比较难,不过所讨论的科学家实际上还是应用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是不管赚钱的。如果应用科学家和企业家最终能完美融合,那么一定会成为业内的翘楚。

  企业家精彩语录如何让中小企业办成更多大事,核心关键是什么?

  周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聚焦主业,就做一件事,认认真真地把一件事情做好。

  马亮:聚焦自己核心的东西,顺势而为。

  黄明国:国家需要工匠精神,企业也需要工匠精神。

  王洪波:聚焦主业,聚焦到核心的人和核心的技术。

  王毓栋:精准定位,核心发展。

  陈志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大数据、数字大基建。

  刘胜:全心全意和地方政府合作,和国家合作,为中小企业做共性技术。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