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彭思龙

  如果从研究生开始算起,至今我已经进入科研领域23年了,论文发表了一些(数量超过200多篇),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练习级别的,包括自己写的和我的学生写的,都说不上是什么大成果。唯一令我欣慰的是,这些年我没有一直沉迷于纯粹的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一直致力于科研和实际相结合,创业了几家公司,分别从事不同行业的产品研发。

  前两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谈到青年人在中国当前形势下的未来发展前景问题,目前看来,这个问题似乎不仅没有解决,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依靠发表论文,争取项目,得到奖励,获得职称晋升的传统路线似乎越来越成为成百上千人都在“抢行“的独木桥,那么造成这样结局原因有那些呢?未来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

  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个“大”纯粹是在生产规模上,而生产用的工具、流程、标准,基本上都是买来的或者是模仿的。我们的制造业好比是在别人的房顶上盖了个小阁楼,看起来高,实际上的基础层都不属于自己。我们一直在追赶西方的工业技术,当我们都已经“追”成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的时候,是否该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资格骄傲?在我看来,我们仅仅还是在勤学苦练之中,离毕业还早。

  做科研工作,经常需要判断和选择,包括课题,方向,技术路线等等,我们内心都希望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也都希望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发现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或多或少都有偏差。当然我们可以用自己年轻、知识和经验欠缺来给自己一个安心的理由,但是实际上这隐藏了另一个深层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科研素养还有重要的缺陷。

  我们经常会把工程项目当作是立地的项目,意思是脚踏实地,把基础研究称为顶天的项目,意味着国际前沿。在10年前,很多人认为两者是不好调和的,因为我们的工程技术差距较大,要做好工程,需要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再顶天就很困难。时间可能是检验真理的又一项标准,过去20年的历史证明了我们光想顶天还是顶不起来,尽管我们发表了更多的国际论文。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