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绿色产业发展与绿色中国建设
作者:张永生 发表时间:2019年05月09日

  绿色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工业革命以来我认为最全面而深刻的一个发展范式的转变。本文将介绍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文明;传统发展模式内在的逻辑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绿色发展商业的含义;绿色转型的问题。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彻底的改变

  生态文明是中国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实际上二者背后有着非常不同的逻辑,它们对应的价值观、资源观、组织模式、商业模式,提出的政策都非常不同。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释放自然力,用生态的原理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我们现在都在提生态文明,实际上是绿色文明。

  工业革命后大量人口从农村转到城市工业领域,农业就用工业的逻辑来改造。大规模生产,生产力提高,并产生大量的物质财富,此时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市场,但是人在吃这方面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此时必须要重构人和商品之间的关系。以前的人是非常节俭的,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是工业化以后,节俭不再是一种美德,人变成“饥饿”的消费者。

  欧美曾盛行消费主义,因为大规模的生产一定要对应有大规模的消费,不然整个体系无法运转,这是它背后根本的逻辑。这种驱动力是什么?就是工业化生产的特征,当然这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各个资本力量在驱动,过度消费一定会是工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那么现在的经济增长,一定是建立在过度消费的基础之上。

  人和商品之间关系的重构,一定会带来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构,我们过去是顺应自然,因为没有现代的技术来暴力地征服自然,所以它必须要顺应自然。现在很多事情都是暴力地解决,比如做菜,有了各种添加剂后,师傅的手艺已经不重要了,你想吃什么味道就可以加上一种或者多种添加剂,这些都是靠工业化的手段来解决。现在经常会提到我们缺失匠人精神,这也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后,高排放生产对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破坏,技术越高,生产的东西消耗得越多,即便提高技术也没有太多的作用,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从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实际上意味着彻底的改变。

  如今我们对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一块土地一块田,不只是生产粮食,还生产休闲、文化、教育各种东西。

  在传统工业化的模式下,生产出来的杯子使用价值就是用来喝水,大规模生产,薄利多销。但一个手工杯子和一个靠工业手段大规模生产出来的杯子,区别在哪儿?

  手工杯子蕴含人文气息,是这个杯子的附加值,你愿意为这个附加值买单。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或许你最初在心里对他们的估价是一样的,但当有人告诉你,其中一个杯子是手工制作出来时,你就会默默认可手工杯子的价值,甚至愿意为它付出更高的价格。

  而在工业市场里,买和卖的关系很单纯,生产出的杯子,你觉得有用,就购买,价格也不高,至于这个杯子是不是你喜欢的样子,你并不是很在意,因为只要可以喝水就行。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消费者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又回到一个人格化的市场,体验经济由此萌生。

  靠工业技术解决污染问题行不通

  目前已经有不少新技术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新技术又会带来新问题,新问题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又产生新问题,无穷无尽。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传统的发展模式内在逻辑是什么,它的后果是什么?

  目前,我们正在对工业重新思考。传统工业从1.0、2.0、3.0一直发展到4.0。4.0就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生产。而在我看来,1.0、2.0、3.0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大幅地提高生产力,跟绿色工业文明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有新的提高生产力的技术。现在生产一个杯子只花原来十分之一或者更少的资源,产生更少的排放,但是你消费的杯子变多了,比如一次性纸杯,用过一次便会丢弃,这样即便技术再提高也不管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一定会带来绿色的结果。

  工业4.0不一样,我认为它预示着工业创造的前提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价值创造方面,工业4.0智能制造可能会引入各种个性化消费,消费者的个人体验会添加进去,它不再是一种大规模、单一的生产,在价值创造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它会生产这种物质以外的价值,或者将新型的服务植入到产品里面,一件产品你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但在意的东西不一样了,这是绿色转型需要的根本东西。第二是从组织模式上,它不一定再借助于大的流水线生产,可能会创立一个设计中心,然后再分布式发展,像一个加盟店一样。

  很多人认为,中国污染严重是因为服务业比重还不够高,认为只要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态环境自然就变绿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的服务业围绕着制造业产生,70%的服务是属于生产性的服务,而这种服务大概有一半左右是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业越发达,可能意味着制造业会愈加发达。制造业发达,消耗的资源会更多,所以我们不能过多地依靠、期待工业技术提高会解决污染问题,这是行不通的。

  乡村将会有大量新兴经济出现

  什么是农业?中国当前的农业只是在生产粮食,但事实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和农业相关的。可惜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就被定义为生产农业的地方,被定义为一个农民居住的地方。现在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但现在有了高铁、互联网,交易圈大幅扩展,农村不光是生产农产品,它还有各种文化、生态、教育、体育等方面均可以发展。

  当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网上来提供,供水、排水、供热……都可以用分布式的方法来解决的时候,生产还需要像过去那样集中到一个地方吗?自然不需要了。如此就需要对城镇重新定义。

  乡村它是一个新型的地理空间,以前叫新农村,现在叫乡村振兴,从农村到乡村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对应的是工业化的概念,乡村是个新兴的地理空间,这个地理空间里面,它可以承载现代的文明,所以将会有大量的新兴经济出现。

  至于城镇关系和地区关系。过去的生产模式就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制造,城市有优势,沿海也有优势,当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就成了空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都走了,也就不会有文化根基的存在,污染也接踵而至。因为农业是用工业化的逻辑在进行改造,所以一定会带来城乡差距,必须有改变,才可能实现人类的共享繁荣。

   绿色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绿色发展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但是为什么大家看不到?我觉得一个问题就是认识层面的问题。乔布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知道苹果手机出来以后,一定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因为很多东西是本来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我们的企业家不是这样的。第二个是系统性的问题,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和素质时代、绿色时代的商业模式,它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传统工业时代它生产什么卖什么,很简单,没有跨界的概念。现在一个产品,满足多种功能以后,产业的界限就彻底模糊了。(韩爱青整理)

  

  个人名片

    张永生,1970年生于湖北石首,经济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在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做过访问研究员。曾在石首农村基层工作四年,2000年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2005年被评为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世界银行合作课题“2030年的中国”绿色发展专题中方负责人和中方主笔;担任中心重大课题“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协调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政策研究基础领域“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学术负责人。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