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人·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房桂干研究员当选为国际木材科学院(IAWS)院士。房桂干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得率清洁制浆工艺、废水高效处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成为我国高得率制浆造纸领域知名专家,先后被国内多家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聘为教授。多年来,房桂干研究员十分重视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将加拿大、瑞典等国先进的造纸废水处理技术引进应用到国内多家企业。国际木材科学院成立于1966年,是世界上木材科学的最高学术组织,而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是该领域最高荣誉学术称号。新院士由院士推荐,每年增选—次,每次5人左右。目前,该院的242名院士中,中国有15位。
  北京时间1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世界航天局长峰会上,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美蓉被授予冯·卡门奖,以表彰她50多年来对航天科技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为国际航天合作做出的突出贡献。吴美蓉院士出席了颁奖仪式。冯·卡门奖创立于1982年,是国际宇航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被誉为“宇航科学诺贝尔奖”,每年授予一次,嘉奖一人,表彰在航天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吴美蓉院士1936年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曾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吴美蓉是国际宇航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先生盛赞吴美蓉院士,称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秦礼萍日前收到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主席ChrisBallentine教授的来信,通知她因在应用同位素异常对太阳系形成时的天文学环境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获得欧洲地球化学学会2014年豪特曼斯奖。秦礼萍是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豪特曼斯奖是欧洲地球化学学会为纪念著名物理学家豪特曼斯而设立的,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颁发给一位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不超过35岁的青年科学家。该奖是国际地球化学界对青年科学家的最高级别奖项之一。秦礼萍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2007年在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12年,秦礼萍入选中组部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后回国工作,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
  日前,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将2014年度团体成就奖授予了赫歇尔空间天文台成像光谱与测光仪团队。赫歇尔凭借其无与伦比的灵敏度和独特能力,在远红外波长观测宇宙,获得的观测结果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从近邻宇宙恒星形成的详细研究并延伸到遥远的天体。团队带头人、卡迪夫大学MattGriffin教授说:这是一项真正的国际合作,有8个国家的18家学院机构参与,无数专业人才对构建和运行仪器作出了贡献。2005年8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参加赫歇尔SPIRE设备的系统研制,并于2009年成为正式成员单位。赫歇尔地面处理系统开发主管StephanOtt先生指出,赫歇尔天文台取得的科学成就和它的地面系统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团队是赫歇尔地面系统的重要开发力量,为其成功研制和运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这是中科院首个揭牌的卓越创新中心。该中心主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着力于突破推动量子科技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战略性高技术问题。目前,该中心已有包括4名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才,已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创新中心当前已经牵头承担“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等项目。据介绍,其他4个即将建立的卓越创新中心分别是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卓越创新中心。这5个卓越创新中心代表了相关领域国内最高水平。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高文教授近日因“对视频技术的贡献,以及对计算在中国发展的领导力”当选为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高文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在高效视频编解码算法与标准化、图像检索技术、视频分析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手语识别技术等方面有重要贡献。因对基于对象视频表达与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及其标准化的贡献,2008年底当选为IEEE会士。2010年,因“音视频编解码理论、标准及应用的突出成就”被授予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和IEEE1857工作组组长。
  中国核工业集团经过三年的自主研发,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承担的“超临界水冷堆技术研发(第一阶段)”项目日前通过了国防科工局的验收,项目提出的超临界水冷堆总体技术路线,为我国超临界水冷堆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在超临界水冷堆核能系统设计及相关技术研究、超临界水冷堆实验与实验相关技术研究、超临界水冷堆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了解,超临界水冷堆是国际公认的6种最具发展前景的第四代核能系统之一,具有核燃料利用率高、系统简单易于操作、机组热效率高等优点。从2010年至2012年,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完成了相关研究内容。

  近日,首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在京颁发,两院院士闵恩泽为11位在生物质能源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颁奖。“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设“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进步奖”两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奖励基金由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石化联合设立。该项基金初始资金总额1200万元,其中闵恩泽个人捐赠400万元、中国石化捐资800万元。以个人名义捐资,由中国工程院联合大型国企设立奖励基金,这在中国工程院是首次。闵恩泽表示,首届获奖者都很年轻,说明在我国能源化工领域已有一批50岁以下的领军人才,以“80后”为主的“青年进步奖”获奖者更是未来研发的主力军。他期望获奖者在实现工业应用上下功夫。中国石化则希望依托该奖励基金,搭建内涵更为丰富的创新平台。

  美国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博士由于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突出贡献,日前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2012年度分子生物学奖。该奖自从1962年以来,共发给60名科学家,其中的14位获得了诺贝尔奖。陈志坚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在纽约州立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起,陈志坚在拥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陈志坚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该研究所是一家为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提供资助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聚集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

  近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议暨首届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和“双十佳”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海洋多糖基微纳米药物控释载体制备技术及产业化”等10项成果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据介绍,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是海洋工程领域的最高科学技术奖项,奖励在海洋工程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创新和进步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对海洋科技人才成长、海洋科技创新和进步、海洋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次是我国首次颁发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首届获奖项目涵盖了近年来我国海洋工程研究和开发领域自主创新、联合攻关、产学研共同努力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