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首届营养型农业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多种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农产品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营养型农业再次引发社会关注。营养型农业是以作物营养强化技术体系为核心,培育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健康功能因子的农作物新品种,满足人体个性化营养需求的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减少饥饿和营养不良方面成就显著,但在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人数中,我国仍占有较大比例。同时,有一个重要趋势值得注意:虽然饥饿和隐性饥饿(微量元素缺乏)正在减少,但营养过剩却迅速上升。因此,有必要适时地进行营养干预,建立营养型农业产业链,让跨界的营养型农业真正“跨”出去,从而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吃得饱”,而是“吃得好、吃得健康”。健康缺少不了营养,营养是健康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我国正面临“营养不良的三重负担”,即能量摄入不足、微量元素缺乏以及过度摄入能量和营养素。以微量元素缺乏为例,目前我国仍有大量“隐性饥饿”人群,即缺乏铁、维生素A、锌等微量营养元素。据统计,中国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率和低体重率虽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发育迟缓率和低体重率仍较高,约为高收入国家的2倍。
由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隐性饥饿”通常不会让人有饥饿的感觉,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及慢性疾病的发生,除了发育迟缓之外,还有贫血、失明、传染病以及死亡等。
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隐性饥饿”问题所带来的GDP损失的比例将会达到8%~9%。
早在2004年,我国开始启动实施营养型农业研究工作,即作物营养强化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其主要做法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作物新品种,目标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甘蔗和马铃薯,目标营养素包括铁、锌、维生素A和叶酸。
从2004年到2009年,中国营养强化项目聚焦小麦、水稻、玉米和甘薯等作物中铁、锌和维生素的强化。2010年以来,项目进入第二阶段,新增了马铃薯、白菜、番茄、黄瓜等作物,并将目标元素扩展到叶酸、花青素、抗性淀粉等营养素及健康功能因子上。
营养型农业要加快“跨”出去
营养分子育种是营养型农业发展的根本,它是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目标,通过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手段,对作物内源代谢和运输途径进行改造以加强其自身合成和有效运输微量营养元素的能力,从而培育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精准育种就是为了服务精准营养,目前技术发展正向着这个方向迈进。
依靠生物强化技术发展农业,不仅关注产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可使人们获得丰富食品的途径多样化;另一方面,可加快营养食品的供应速度。
健康中国,营养先行、农业为本。2017年,我国发布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其中提到要注重现代科技和新发展理念对营养工作的引领和推动,加快农业、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向营养型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和营养健康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我国,营养型农业是新兴产业,融合了农业领域与大健康概念,属于遗传育种与营养科学交叉形成的前沿领域。它不仅有农业专家参与,还必须吸纳卫生、动物营养健康、社会、经济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在产业化推动过程中,将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营养健康、大数据等。
营养、优质的农产品是靠企业生产出来的,建立营养型农业产业链源头在于生产企业。新时代、新常态下,企业可以把更大的热情、关注投入到营养型农业上,推动建立营养型农业产业链,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据预测,2035年左右,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17万亿美元,总产值可能会占中国GDP一半左右。
可以说,营养型农业正“泳”入蓝海,它将对提高国民素质、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市场前景广阔。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