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环境恶化,北京雾霾日趋严重,夏季水害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灾害已严重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作息及健康。在近期召开的“京交会——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上,落户于北京中关村永乐经济开发区的万理晴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了“打造自然和谐生态都市”媒体推介会,特别邀请来自台湾的JW生态工法发明人陈瑞文先生带来创新技术:JW生态工法系列——JW生态会呼吸的铺面,并将借自然之力修复生态的“JW生态工法”介绍给大众,以图改善全国范围内,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水患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亟待解决、影响民生的难题,同时达到节约能源、缓解城市用水困难、重修地下微湿地体系等成效。
“JW生态工法”是一种强调地下生态平衡的铺面技术,是由土壤层、储水层、保水层、JW透水铺面构成的四位一体式循环对流结构:首先,在土壤层之上铺设相当厚度的碎石(其中包含空体储水球)以储存水分、过滤水质,雨水将被迅速导入此层,持续进入储水库被贮存起来,其中一部分慢慢渗透地下土壤层,活化土壤,剩下的则进入地下排水通道。然后,在碎石之上架设结构性、导水性极强,且可回收再利用的PP塑胶导水管,以网格结构架构,上面浇筑混凝土。最后,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此导水管的封口条盖掀起,露出铺面上的排水孔(100个/平方米),雨水、空气自然对流,形成与地下土层的循环沟通,进而活化地层土壤、复育微生物,形成可净化水层、分解污染物的地下微湿地生态系,像空调一般将空气中的杂质、污染物等吸附入地下,将地下的冷(热)空气导出地表,完成空气循环。晴天吸尘、雨天吸水,夏日降温、冬季保温,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有着极大的帮助,特别针对改善雾霾、暴雨、城市热岛效应、地区性缺水有显著的效果。
JW生态工法五大功用
抑制雾霾危害,改善环境质量
汽车尾气若排放在JW生态工法的路面上,其各项空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可被稀释掉58%~97%,其中二氧化碳至少可达70%以上。这50%以上的污染物全被捕捉到了地面以下,并未从上方扩散出去。
改善热岛效应,天然循环对流
JW生态工法的铺面温度与大气温度仅相差2~3度,这则是地下储水调节的功劳。
疏导水淹灾害,确保城市安全
普通透水砖或沥青混凝土地面由于其下层地基被层层夯实,以至于雨水无法被顺利排走,JW生态工法的铺面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它拥有充足的储水碎石层,透水率高达12500mm/hr,即使暴雨如注,也可以一次性流入地下储存起来或者通过导水管流入地下排水通道,有滞洪池的效果。
存储净化积水,缓解用水困难
此铺面拥有优秀的导水储水功能,且能净化水质。
创造生态系统,还原湿地效能
JW生态工法铺面之下的土地由于透气循环、水泽丰足,微生物众多,可自行构成城市地下生态体系,吸收都市的污染物、过滤杂质、改善都市空气,这与地上的绿植有着相同的效用面积更大,不受地面规划的影响,地上地下,共同繁荣。
JW生态工法五大优势
高承载高抗压性
对一块7.5厘米厚度的JW混凝土块,进行垂直点荷载测量,其承受力为300~420psi,10厘米与15厘米厚度的铺面,可分别承载420~500psi与500~600psi,而一般大型车辆的标准仅为90psi,其铺面之坚固,即使被重型车辆甚至坦克碾压,也不会出现地面下陷的问题。
安全坚固永续性
第一例铺设于新北市水利署,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逾十年,尚无需要修缮的地方。此铺面可保证30年不损坏,基本不脱落、不凹陷,减少维修耗材,保证市民出行便利与安全。
透气对流生态性
铺面之下的土地与地上的空气时刻保持通常流通,活化土壤,形成地下微生态系统,改善环境品质,减少空气污染,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还可以储存提炼,创造二次效益。
节能环保可持续性
建材均符合绿建材标章,其主架构利用PP塑胶导管,取代钢筋结构(如果必要,也可以钢筋作为辅助),更具抗压性以及抗弯拉强度,而且可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平价低耗便捷性
JW透水铺面的造价要低于一般高压砖、透水砖,且工期更短,维护费用更低,其性能却远高于其他同类建材,适于推广至更广大地区。
正如万理晴国际董事长路金铭先生所言,国家对于环境治理既有严厉的整治措施,又有极具诱惑的专项治理资金,只要有有效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节能环保的基本理念、符合国家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利益的好办法,我们的环境没有理由不越变越好,万理晴国际对此信心十足。而陈瑞文博士在现场的试验确实给大家带来了信心,在场的来宾都可以清晰地看到,“JW生态工法”的铺面确实可以吸附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如果将这种铺面应用在北京或者雾霾灾害严重的任意城市,想必困扰我们生活的PM2.5数值也可以直线下降。
万理晴国际引进的“JW生态工法”是由发明人陈瑞文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所发明的,十年之中,斩获国内外数十科技发明大奖。推介会上,万理晴国际已与中国低碳产业投资中心、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北达建筑规划设计院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相信万理晴国际会在克制雾霾、解决水患灾害、节约能源、缓解区域用水困难等生态修复之路上走的更远。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