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美国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路径
作者:方圆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20日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发展经济、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美国、日本是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由于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推动因素不同,美国和日本所选择的产业发展路径以及产业发展前景也不尽相同,影响和决定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美国:综合工业体系支撑产业全面发展

  美国是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步最早的国家,也是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第一强国,在微处理器、模拟器件、先进制造等产品和技术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前10大半导体企业中,英特尔、高通、德州仪器、博通、美光科技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共占据了5席,销售额之和占全球2012年半导体市场的28.3%。

  产业发展初期,美国集成电路主要是服务于国防军事领域,1960年代,美国80%~90%的集成电路产品都由国防部采购,1990年代初,美国军用集成电路市场占集成电路总市场的比例仍高达40%。1990年代末,美国以PC和光纤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CPU、模拟器件和存储器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品在民用市场开始大规模应用,美国也由此确立了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此后,随着美国汽车工业、医疗电子产业、先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美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美国积极打造并融入全球产业链,率先将中低端产能和技术向成本更低的亚洲地区转移,进一步提高集成电路产业盈利能力。在企业形态上,美国既培育了产业带动作用大,综合实力强的大型IDM(整合器件制造厂商)企业,也孵化了一批创新活跃、市场应变快的中小Fabless(无工厂芯片设计企业)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有利于产业长期发展的企业结构。在产业发展推动上,美国国防军事领域的采购一度为其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之后,美国政府组织实施了“微电子计划”、“15年芯片发展计划”等,并通过实施针对半导体行业的永久性研发优惠政策等方式持续推动美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日本:引进吸收创新确立产业地位

  近几年,在存储器产业衰退、消费电子领域集成电路产品需求减弱的不利因素下,日本半导体产业呈现下滑的趋势,但日本仍然是目前全球集成电路强国之一,并在MCU等产品领域一直居于全球前列。2012年,全球前10大集成电路企业中,东芝、日本瑞萨电子分列第5位和第6位,二者销售额之和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7.3%。

  早期,日本主要通过从美国大量引进技术,重金购买集成电路专利并加以再创新这一途径实现快速赶,19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均一度超过美国。在产业发展领域选择上,日本依托本国收音机、数字音响、家用电器等消费类电子整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MCU、模拟器件等集成电路产品市场的发展,存储器产品也曾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支柱产品。为避免与美国直接竞争,日本放弃了在个人计算机和网络通信领域的尽早布局,导致CPU、DSP等高端产品研发滞后,这也为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后续发展埋下隐患。在企业构成上,日本中小型集成电路企业较为缺乏,多为大型电子整机厂商向集成电路领域延伸形成的IDM企业,东芝、日立、三菱为这类企业的典型代表。

  在产业支持上,日本政府通过专门制定《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对重点项目和技术研发给予直接高额资金支持。近年来,由于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等终端产品市场增长放缓,加之在网络通信、移动互联等领域布局的滞后,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大力鼓励企业合并重组,推动集成电路企业从大型整机企业中逐渐分离,并对合并重组后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试图改善日本企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困难。

  产业发展路径特点

  美国:契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

  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路径,是符合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律的和市场需求的理想选择。在信息技术产业、汽车工业、装备工业、先进制造业构成的强大综合工业体系支撑下,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既有应用市场做牵引和保障,反过来集成电路产品的发展也推动美国工业体系实力的不断增强,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注重原始创新、产品定位高端确保了美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获利能力和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持续领先地位。合理的企业结构加之开放金融体__系下形成的硅谷模式,稳固了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增添了产业发展活力。在当前新的产业发展趋势下,美国正积极通过培育市场需求、定义产品形态、加强软件与硬件的融合以及打造产业生态链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独特竞争优势,持续保持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先地位。

  日本:面临挑战的保守单一发展之路

  日本集成电路产业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快速积累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的优势。依托本国强大的家电和消费电子制造能力,日本建立起大型IDM企业支撑产业发展的模式,推动了整机与芯片的良好结合,形成了产品可靠性好、性价比高、发展稳健的产业形象。然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强调软硬件结合、生态链建设的背景下,日本单一的IDM模式及少数大企业构成产业主体的现状,使得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活力不足和灵活性不强的弊端日益凸显,产业合纵连横、转型升级的难度加大。同时,日本对技术合作和产能转移相对保守的态度,也使得日本集成电路产业无法充分借助他国产业优势资源推动本国产业发展。在新的产业发展形势下,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

  美日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集成电路是现阶段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占领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攻坚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分析美国和日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路径优劣势,对新形势下调整和确立适合我国客观实际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其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与政府的推动密不可分。美国国防军事集成电路产品采购以及对集成电路领域研发费用的永久性优惠政策、日本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专项法律法规以及对关键技术研发的大量直接资金支持,对本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当前,国际上主要国家和地区正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加强产业引导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优势。集成电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市场属性以及集成电路技术门槛高、投入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的产业特点要求政府在产业发展各阶段制定相应产业优惠政策,疏导产业发展阻力,调动产业发展热情,更好发挥集成电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集成电路产业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军事及信息安全的核心,这一战略属性要求国家层面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在重点技术和产品领域投入大资金攻克技术难关。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分别于2001年和2011年出台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国发[2001]18号)和《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文件,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在新的产业格局下,芯片制造环节资金投入不足、大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孵化差异化手段缺乏、产业上下游发展协调性不强、产__业生态链建设滞后的问题严重拖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出台和完善针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化优惠政策,丰富集成电路产业投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不断调整和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加强国家意志在产业发展中的体现和作用,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构建整机芯片大产业链

  电子整机、汽车工业、医疗设备、装备构成的综合工业体系是集成电路产品的最终用户,它的发展推动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和集成电路技术水平的提升,集成电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反过来也推动工业领域生产效率提高及整机产品的升级。美国、日本较强的综合工业基础体系是这两个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

  我国汽车、医疗、制造工业等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无法支撑国内集成电路产品特别是高端集成电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集成电路产品长期停留在消费电子以及中低端手机领域,导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根基不牢,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行业获利能力不强。为全面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层次,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应从国家层面,加强综合工业基础体系建设,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投入,积极引导综合工业各领域与集成电路对接的互动和合作,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品在工业各个领域的应用,构建整机应用大产业链,实现我国综合工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共同发展。

  推动大小企业协调发展

  大企业培育是壮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美国的英特尔、高通,日本的东芝、瑞萨电子代表着本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国家和地区积极通过培育大企业来确立产业地位。然而,从日本产业发展路径来看,在产业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时,完全依靠大企业支撑产业发展的方式容易使产业陷入转型困难、一损俱损的被动局面。与之相反,在积极培养大企业之外,美国通过丰富投资渠道,营造良好环境的硅谷模式孵化出一批创新能力强、业务灵活的小型企业,增强了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了企业结构,推动产业在各个阶段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企业实力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然差距加大,我国排名第一的设计企业2012年销售收入约为11.6亿美元,仅为全球第一大设计企业销售收入的8.7%。大企业的缺位使得我国产业规模难以突破、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我国集成电路小企业众多,但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为改善我国集成电路企业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的现状,应集中资金和资源投入大企业,鼓励大企业通过虚拟IDM、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逐步扩大规模,形成具有世界竞争水平的大企业。同时,积极健全和完善普惠政策,丰富产业投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促进大、小企业协调发展,逐步构建合理稳定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