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等)成为国家及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十年来半导体照明市场快速增长,LED知识产权成为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竞争焦点。而我国LED产业受到核心专利的制约,同质化竞争正愈演愈烈,产业主导权缺失问题日益严重,贸易摩擦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亟需采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规避风险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措施加以解决。
纵观全球LED知识产权格局,产业的核心专利仍由日本的日亚化学公司、丰田合成公司、美国科锐公司、飞利浦流明公司及德国的欧司朗公司等五大厂商主导。虽然近些年我国大陆地区LED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增长,但我国在全球LED知识产权格局中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改善。相反LED知识产权问题正成为制约我国LED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瓶颈。突破国外企业LED专利围堵,化解LED知识产权导致的产业危机,成为当前我国LED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的LED专利状况
从全球LED专利的演变进程看,我国LED专利的申请进程落后于日本、美国,错过了专利技术前期研发阶段和专利技术培育孵化阶段,而直接进入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阶段。其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我国LED专利发展的不均衡,从专利类型上看,我国LED专利以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其中国内LED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为59%,外观设计专利占比为15%,而LED发明专利占比仅为26%。
我国LED专利主要集中于中下游领域,中游封装、下游应用环节的专利占申请总量的64%。其中LED应用申请量最大,约占专利总量的43%,其次为LED封装占比约21%,外延及芯片占比分别为18%和17%,衬底占比约1%。在外延方面,量子阱以及缓冲层技术专利与国外存在量与质的差距;芯片方面,国内的芯片外形技术、表面粗糙化技术和衬底剥离与键合技术专利欠缺。封装方面,我国专利技术发展迅速,但基座材料专利和荧光材料专利与国外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关系到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缺乏核心专利,如蓝光LED激发荧光粉发白光技术、图形衬底技术、LED芯片垂直结构技术、倒装封装技术以及脉冲宽度调制(PMW)电源驱动技术等。
从LED专利战看LED知识产权格局
专利纠纷的情况反映了LED企业在知识产权竞争方面的参与程度,全球的LED知识产权格局就在专利纠纷诉讼中逐渐形成。
国际LED知识产权授权成为争夺焦点。自LED半导体照明技术实现以来,LED知识产权纠纷开始日趋频繁。全球LED技术专利诉讼案件上百次,起诉方以日亚化学、飞利浦、科锐、首尔半导体等大公司为主。从国家来看,日本厂商占36.9%,韩国厂商占13.69%,中国台湾厂商占18.45%。国际LED巨头之间专利战争一般都以和解、签订专利交叉授权告终。欧司朗、科锐、日亚化学、丰田合成和飞利浦等全球五大LED公司分别达成LED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形成严密的专利交叉网。
LED知识产权纠纷遍布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的LED知识产权布局不是独立的点状分布,而是相互关联的网状分布,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专利群覆盖产业链多个环节。LED知识产权纠纷不只集中在知识产权竞争最激烈的LED外延与芯片的上游环节,随着LED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产业链下游LED应用专利的知识产权纠纷逐渐增多。以全球LED产业五大巨头之一的日本日亚公司专利纠纷为例,日亚拥有蓝宝石衬底外延生长、蓝光LED、白光LED、荧光粉等领域的多项基础专利。早期日亚的专利诉讼集中在LED外延芯片上游领域,随后产业链上游专利技术格局日趋清晰,近些年日亚公司的专利诉讼开始集中在中下游领域,涉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液晶屏LED背光源等LED应用产品。
知识产权成为LED企业竞争的战略性武器。先进入市场的LED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战略性武器以确保“先发优势”。LED产业中的先进入企业为确保先发优势积极布局专利网,阻击后发企业进入LED市场。日亚公司是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竞争的战略性武器的典型代表,启动知识产权全球布局战略,对后进入企业发起长期的、多区域的专利诉讼。自1996年到2012年,日亚公司作为起诉方的LED专利诉讼案件多达66件。日亚公司频频发动专利战来制衡未来的竞争对手,不仅起诉LED产品制造厂商,还会起诉相关的销售商、代理商,起到震慑下游客户的作用,力求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消灭在萌芽阶段。
从知识产权问题看产业潜在危机
随着产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产品出口的增加,我国LED知识产权问题日渐凸显,正成为影响我国LED产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突出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关系到整个LED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不能妥善解决可能引发一系列产业危机。
愈演愈烈的同质化竞争危机。国内LED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主要体现在LED产业链中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中、下游环节。同质化竞争的背后是企业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能力的薄弱。在技术创新方面,高端产品大量应用国外芯片,造成产品的性能价格趋同,而中低端产品仿制现象严重,更缺少技术创新。在设计创新方面,产品外观以及结构的设计侵权成本较低,一个创新企业设计出一个新产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资金投入,而一旦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追逐短期利益的厂家通过简单的抄袭致使低质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阻碍优质产品的推广。
日渐突出的产业主导权缺失危机。LED核心专利及产品品牌的缺乏将造成产业主导权的丧失。LED跨国公司利用各自的核心专利,采取横向(同时进入多个国家)和纵向(不断完善设计,进行后续申请)扩展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布置了严密的专利网,通过专利交叉授权结成同盟,对我国LED企业形成专利重压。以我国出口的LED产品为例,由于缺少LED芯片核心技术专利,国内LED芯片企业的产品至今无法大规模出口,出口的LED产品大多采用外资LED芯片,产品价格受芯片价格波动的影响严重。此外,我国出口的LED产品缺少品牌,出口产品一般贴国外厂商的商标,经国外厂商授权销售,导致我国LED企业在应对外部竞争中仅仅占据了产品的生产以及部分设计环节,产品的利润大部分流失国外。
长期潜在的贸易摩擦危机。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竞争手段,LED知识产权问题将形成长期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美国近些年多次动用337条款阻止我国LED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自2008年以来,我国LED企业共遭受4次“337调查”。涉及的国内企业达30多家,包含厦门三安、大连路美、杭州士兰明芯等LED芯片企业,国星光电、鸿利光电等封装企业,以及深圳洲磊等LED应用企业。遭受“337调查”的企业,轻则达成和解或对原告进行赔偿,重则永远退出美国市场。
应对LED知识产权危机的措施建议
持续推进我国LED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一方面,分步集中支持LED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打造以自主创新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链,鼓励有基础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在硅衬底氮化镓基LED、单芯片白光、高效白光荧光粉等新材料新工艺领域进行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研究编制性能、测试、能效等我国LED产业发展急需、条件成熟的核心标准和相关规范,并加快建立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方产品检测平台,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门槛,达到与国外企业互换核心专利技术、降低专利费用的目的。
建立健全我国LED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快制定我国LED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在LED领域制定自主知识产权支持计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强化在国内LED重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作用,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和产业化。研究制定规范可行的LED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并选取适当区域和载体展开应用示范,主要包括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成果管理、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申请流程管理,以及知识产权国内技术情报和诉讼情报管理三大部分,形成有序的知识产权管理分工体系。
完善规避LED知识产权风险的方式方法。一是加强LED技术开发或者引进中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自主或委托进行研发前的专利专项检索分析,预估侵权风险。同时也要防止研发过程泄密,及时对部分研发成果申请专利,做好专利部署。二是LED产品出口前要做好目标市场国的知识产权调查分析,避免侵犯知识产权,规避无谓风险,尤其是在日本、美国等LED核心专利较为集中的国家。三是构建LED技术及产品专利池,引导我国LED企业相互授权联合应对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诉讼,使企业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实现利益分享与合作共赢。
积极参与和应对LED知识产权国际竞争。一是深入学习了解并熟练运用LED知识产权的国际“游戏规则”,通过PCT途径积极申请LED国际专利,逐步积累专利来争取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获取长远利益。二是采取抱团应诉、积极申辩的方式,维护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所应享有的权益,同时要努力争取达成和解的可能性,实现专利的交叉许可。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LED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及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互动,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核心关键技术的国际专利,如获得国外龙头企业授权、直接购买国外专利、收购具备特色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国外企业、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申请改进型专利等。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