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依托长江打造高端制造业的新增长带
作者:王书华 曹静 发表时间:2015年04月28日

  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撑带。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包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9省2市。该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国土面积17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18%、人口占全国36%,GDP占全国37%。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是我国一条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该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增长带战略意义重大。

  主要特征与科技优势

  1.“沿长江通道”历来是国土开发的一级发展轴线

  2013年1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陇海、沿江和沿海、京哈-京广、包昆为主体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横四纵”轴带为主干的多中心网络型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与发展,长江经济带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较有实力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并在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中成长为我国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强力引擎。

  2.综合经济实力突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9省2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与沿海经济带构成我国经济“T”型发展格局。在长江经济带省域经济总量中,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江苏、浙江、上海、四川、湖北,并初步形成了以沪宁杭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地区,以长株潭、武汉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等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区等三大经济重点区。

  3.工业基础雄厚,是我国重化工业等制造业集中布局的主要优势区

  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钢铁、汽车、石化、机械、电子等工业部门在国内都占有重要地位,生物工程、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也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集团运作,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潜力较大。数据显示,2012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工业增加值达到9.8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8%。其中,机电工业竞争优势突出,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化仪器仪表、数控和电子加工机床、大型成套发电设备及电站设备制造、重型工程机械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杭州、苏州、九江、南京、武汉、成都等地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机电、电子信息等一大批很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沿江产业的竞争和融合。

  4.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沿江高科技走廊

  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市场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上海大规模集成电路等40多个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全国之冠;武汉高新区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据统计,长江经济带上沿线11个省市中,2012年高技术产业营业总收入达47544.6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总收入(102284.1亿元)的46.5%;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共拥有43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达60828.3亿元,占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总收入(165689亿元)的36.7%。

  三大经济区已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基地,日渐增强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已成为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高度集聚于三大经济区的科技资源为打造我国沿江高端制造业带奠定了基础。

  从沿江经济带上科技资源的地域分布来看,空间上高度集聚在长三角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成渝经济区(重庆、四川)等这三大经济区,表现在R&D经费投入额度、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以及重要的科研基础设施等都占全国很高的比重(见表1)。

  面临的几个问题

  1.沿江各省市的制造业部门优势显著,但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存在趋同。

  沿江各省市都具有优势显著的制造业部门,但是从目前的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优势产业选择结果来看,各省市都囊括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8个行业,资源类、初级加工类环节的制造业部门占很大比重。为此,我们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2011年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省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显示,湖北省与江西省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64,湖北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77,江西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5。特别是江西、湖南两省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多年来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深入合作,又造成了新一轮的结构趋同;并且,四省中除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等)较强、一城独大之外,周边其他城市实力都还不够,城市圈中的中小城市与沿海地区差距更大。

  2.高耗能行业增加值近年来出现较快增长,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近年来,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由于该地区重化工业密集分布,“三废”排放量大,处理率较低,局部支流河段、大部分中小湖泊污染比较严重,武汉、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并不理想,尤其是水生态、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开发利用不当和保护不够,加上缺乏地区间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导致重要湖泊和湿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生态退化,其中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重点湖泊水域面积缩小、容量减少、水质变差、防洪调蓄能力下降,导致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甚至已经影响到地区农作物生产,长江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

  3.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呈渐缓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整体趋缓。如2012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554亿元,比上年增长6.9%,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5.4%)、专用设备(1.1%)、船舶(3.7%)、电气机械(5.6%)和仪器仪表(5.4%)分别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7、6.0、3.4、1.5和1.7个百分点,近期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仍连续多个月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对策思考

  1.从战略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发展。

  城市群在空间结构上是一个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在空间组织上是依托交通、通信等网络建设而成长为具有强大经济支撑能力与创新活力的区域。加快长江经济支撑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择机编制《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与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在与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密切结合的同时,系统设计和抓好重点城市群、重点产业、重点载体的“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工作,着力探索长江沿线上下游省区市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协同的体制机制研究,探索沿江上中下游资源整合、东中西部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加强以产业链的区际协同为重点,推进沿江地区创新资源的创新链建设,着力打造上海、武汉、重庆等城市群为中心的全国创新高地。同时,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高地发挥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撑黄金水道沿线经济发展。

  2.大力推进若干世界级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依靠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高科技产业支撑是关键。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做好规划、政府资金引导支持的前提下,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引导人才和海内外产业向以创新高地为核心的经济区集聚,将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地区转移结合起来,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梯级层次转移和布局优化,实现东、中、西部协同发展。其次,实施沿江经济带的产业链重组战略。有效整合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存量科技资源,构建面向长江沿线城市群的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减小产业同质化竞争。如探索建立长江沿江城市群的汽车产业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湖南长沙等地区为龙头,构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沪宁杭为龙头,构建与壮大沿江经济带上的多个IT产业集群等。促进产业向集群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推进沿江优势产业的创新基地和载体建设。

  3.联防联控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和跨界河湖流域治理开发。

  以生态建设和江河湖泊治理为重点,建立长江流域的多省联动机制。建议加大上下游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长江干支流生态廊道为纽带,洞庭湖、鄱阳湖为“绿肺”,以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农田生态为主体,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心”型生态城市群格局;推进“一江两湖”为重点的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工作,共同加强防洪大堤加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合作建设,切实搞好全流域的耕地保护和农业主产区建设。

  作者单位:

  王书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曹静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