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苹果2015年推出Apple Watch智能手表,华为发布引起多方关注的智能手表,跨国龙头企业和国内通信巨头的热情投入正逐步牵引智能手表走向实用化、成熟化,推动产业格局的加快形成,产业竞争越发激烈。面对智能手表方兴未艾的重要机遇和即将到来的竞争局面,我国应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尽快补齐发展短板,在这一新兴领域实现抢位突破、脱颖而出。
创新密集涌现、竞争日趋激烈
三星、LG、索尼、高通、摩托罗拉等国际科技巨头和Pebble等创新型企业在智能手表领域的产品创新持续加快,目前已有上百款智能手表产品上市,市场呈现产品多、种类多、品牌多的局面。但由于产品功能较为简单、性价比不高、续航时间短以及主要功能与智能手机高度重叠等问题,市场反应始终显得平淡。即使是2013年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的三星智能手表,其出货量也不过100万只,且用户反响不好,美国等主要市场退货率高达30%。
经过不断摸索后,智能手表的产品形态已逐渐清晰。2015年3月2日,华为发布圆形表盘智能手表产品Huawei Watch在工艺设计、显示效果、功能特性、续航时间方面均实现了一定突破,收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3月9日,苹果发布Apple Watch采用全新旋钮操控方式,整合运动健康等特色化服务,通过连接iPhone实现一系列功能。随着苹果、华为等国内外科技领军企业进入智能手表领域,并依托企业自身完善的应用服务体系推出旗舰型、创新性、革命性产品,智能手表有望真正实现普及应用,围绕该领域展开的产业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操作系统平台对智能手表等终端产品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对智能手机发展的推动就是典型例子。在智能手表发展初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多来自企业自主研发或基于安卓、Linux系统改造,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难以吸引应用开发者,造成智能手表产品功能不丰富,对用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
科技巨头开始关注智能手表,让操作系统平台布局不断加快。谷歌于2014年推出专门针对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ear操作系统及面向第三方开发人员的可穿戴设备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吸引了摩托罗拉、三星、LGD、HTC、华为等企业加盟,其中LG和摩托罗拉已经推出相应配套硬件产品。苹果则发布了针对智能手表的Watch OS操作系统和应用开发工具,并加强了手机中基于iOS系统的健康医疗和智能家居应用平台,拓展在运动健康、生活管理、家居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创新,未来可很好地迁移至智能手表,必将成为其杀手锏和增值点。谷歌、苹果等巨头将已有优势操作系统逐步延伸应用至智能手表,将推动产品竞争逐步向更加激烈的平台竞争演进。
尽管业界对智能手表的重视与日俱增,但智能手表的产品形态和关键功能特性尚不清晰,在带来更多发展可能的同时,也影响了产业资源的集聚。总体来看,当前智能手表产品正遵循多条技术路线演进,主要包括手机辅助型、独立通信型和传统手表型三大类。其中,手机辅助型多由手机厂商推出,是目前市场的主流,其定位主要是智能手机的延伸,与现有智能终端间的联系紧密,但因对手机依赖度过高、功能可替代性强,产品独立存在的价值受到争议,购买和使用的必要性不充分。独立通信型多由创业型公司推出,主要集中满足运动爱好者或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使用需求。传统手表型多由手表厂商推出,其主要创新是在传统手表中加入少量电子功能,在手表的工艺设计和使用舒适度方面具备优势。当前业界对智能手表的技术路线仍存争议,各种技术路线在未来继续独立发展或实现交叉融合的可能性都不容轻易否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智能手表产品定位和功能特性,选择优势技术路线将助推企业保持领先,对未来在产业格局中占有主导地位、进而赢得产业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智能手表发展正逢机遇期
我国拥有发展智能手表产业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一是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人口和网络用户,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用户对新兴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这使得智能手表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又一新增长点。二是产业链配套较完善。我国拥有较丰富的智能手表产业链配套资源,拥有芯片、传感器、面板、电池、软件、操作系统等多个关键环节。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均有涉及,在部分关键配套件方面基本实现本土化,特别在软件开发和终端制造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形成了从原材料、方案设计到组装制造的完整闭环。三是产品创新相当活跃。我国在智能手表领域跟进速度快,多种智能手表新品相继投入市场。截止2014年12月,中关村在线公布的国内智能手表产品品牌超50种,其中果壳产品销量突破25万块。部分智能手表产品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果壳、映趣科技分别获得3000万和2000万融资,Weloop通过众筹方式显著提高产品开发和营销效率。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依托大国大市场优势,加快推动智能手表技术、应用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强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我国在智能手表方面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差距,需要集中突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产品定义能力较弱。我国企业对智能手表工艺设计、功能定义方面缺乏深刻认识,产品基本处于跟随、模仿阶段,面向消费需求、设计美观舒适的创新型产品较少,大量山寨智能手表充斥市场,易使我国智能手表陷入低端同质化发展困境。二是产业整合能力不强。我国智能手表产业链关键环节较为分散,单个企业难以整合芯片、操作系统、显示、人机交互、应用服务等不同环节,产业链上下游仍未贯通,产品难以批量落地。三是自主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缺乏。目前我国智能手表多采用由智能手机移植而来的安卓系统,应用模式难以满足智能手表用户使用习惯,第三方开发者只能在安卓平台进行开发,应用开发热度较低。我国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和开发平台的缺失将直接导致产业链贯通难度大、生态系统难以构建,阻碍产业发展层次和效益的提升。
全球对智能手表产品的最终形态和功能特性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处于起步期的国内外企业都在寻找广受消费者认可的智能手表解决方案。智能手表产品形态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了“机会窗口”和创新超越的可能。如果我国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在智能手表领域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可穿戴设备的赶超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主要国家和龙头跨国企业正在智能手表领域加紧部署。一旦推出为市场强烈认可的成熟产品,就很可能轻易占据市场,形成主导地位、铸成产业格局、实现先入垄断。若我国不能把握“窗口期”,及时构筑起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坐待国外跨国企业形成新的垄断,就极有可能错失智能手表带来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契机。为此,我国需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所处的不容等待的时间窗口,加快构筑智能手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摆脱长期以来跟随发展的被动局面,抢抓新契机,占据可穿戴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主导和控制权。
加快推动我国智能手表领域发展
开展智能手表领域战略布局
一是持续跟踪研究,密切关注智能手表领域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跟踪分析技术、产品、应用、市场最新发展动态,对可能形成的产品形态、创新功能和商业模式等进行预判,并引导和支持开展针对性研发与产业化工作。二是夯实基础实力,对智能手表核心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突破核心芯片、操作系统、高效能电池、小尺寸触控面板等关键技术环节,为智能手表提供坚实支撑。三是引导骨干企业沿产业链推进垂直一体化整合,营造上下游协同、“芯片-系统-终端-应用”互动的良性产业生态环境,实现智能手表领域的体系化布局。
构建智能手表多层次融资体系
一是推动设立国家智能手表创新专项基金和地方智能手表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担保基金,为有技术、有市场、有信用的智能手表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二是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投资国内智能手表创新企业,提升我国智能手表企业的融资效率和水平。三是鼓励运用众筹等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结合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和粉丝经济,构建我国智能手表多层次融资体系。
重点突破智能手表外观工艺设计
一是突出手表的佩戴装饰属性,重视美观性、舒适性与功能性的协调统一,深入研究用户对手表的外观工艺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人群开发独具特点的智能手表产品。二是有效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在芯片、电池、屏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产品外观设计定位,避免形成功能繁复而用户接受度低的产品。三是围绕推动智能手表设计等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研发团队与设计团队加强沟通交流,推动我国智能手表在设计美学方面实现突破。
鼓励面向家庭应用和健康服务的应用创新
一是高度重视应用服务开发等非核心技术环节,研究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重点突破时间管理、位置服务、家庭应用和健康服务等智能手表特定应用开发,围绕用户体验加快创新。二是积极创新商业模式,综合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基于智能手表的位置数据开展营销优惠推广,提升智能手表应用商业价值。三是与学校、医院、社区等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使智能手表成为不同人群获取社会服务的重要节点,在数字家庭典型应用示范工程等领域实行试点推广。
推动建立智能手表创新服务平台
一是支持由第三方检测机构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集技术研发、技术测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一体的智能手表创新服务平台。二是针对智能手表核心技术和业务应用关键环节,提供不同类型的模块化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企业重复开发成本,为推动智能手表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三是建议各地政府授权并支持创新服务平台与当地产业服务体系对接,推动各类优势资源向创新服务平台汇聚。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