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历来是通信设备行业尤其是手机市场竞争的杀伐利器。2015年初,爱立信以专利侵权为由在印度市场对中国的小米手机提请禁售。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逾时一年的“高通反垄断案”调查宣告结案,对国内乃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带来连锁震荡。对于正在崛起并不断向国际化迈进的国产智能手机企业来说,应在“后高通”时代重新审视自身发展定位,突破专利瓶颈,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
专利竞争已成为手机行业竞争的制高点
专利授权费已成为手机成本的重头。作为当前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智能手机已成为无线通信、计算机、硬件制造以及软件应用技术专利的集大成者。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野村证券的市场调研数据测算,2014年智能手机平均销售价格约为330美元,其中软硬件专利授权费用高达120至130美元,已经超越手机硬件成本本身,成为手机厂商的主要成本负担。随着未来智能手机功能集成度的提高和硬件成本的进一步走低,这一比重仍将持续提升。而在手机硬件专利分布最为密集的核心芯片、显示屏、摄像头和电池等零组件中,基带和应用处理器芯片缴纳的专利费用达到整机售价的5%以上,已成为专利竞争的主战场。
专利“藩篱”使得行业先入者形成事实上的垄断。移动通信终端演进是一个技术专利不断累积、迭代的过程,爱立信、高通、苹果、三星等行业先入者在由2G、3G向4G、5G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专利的原始积累与并购整合,构筑起专利“藩篱”,通过向竞争对手累积收取专利金的方式形成专利阻碍,最大化攫取市场份额和行业利润。以手机芯片为例,高通凭借其在CDMA专利标准中的主导地位,长期占据全球基带芯片龙头的位置,并将这一优势在4G时代得以延续和加强。高通LTE多模芯片的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已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主导了行业的利润分配,成为现行手机专利格局中最大的受益者。
专利成为跨国企业间角力和制衡的战略“王牌”。自智能手机诞生之日起,苹果、诺基亚、HTC、微软、甲骨文、谷歌、三星等跨国巨头间关于手机专利的硝烟从未平息,已成为一种常态。专利既可作为一种进攻武器打压竞争对手,也被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来阻止对方进入某一特定市场。当前,各大主流的智能手机生产商、通信设备制造商以及包括微软、谷歌在内的软件与互联网企业均在之前一系列诉讼大战和专利并购重组中暂时形成了一种专利交叉授权、相互制衡的局面。但这种局面极不稳定,竞争各方市场实力的此消彼长或者新加入者的搅局都会打破这种平衡,引发新一轮专利混战。随着我国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正在充当旧有市场格局搅局者的角色,这必然招致一轮激烈的抵制和打压。因此,如何从战略的角度构造专利大坝,形成专利“威慑”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通垄断案判罚对智能手机产业格局的影响
(1)国内整机企业专利成本有望切实降低。我国手机企业利润偏低甚至整体为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芯片端成本高企,其核心是高通安卓平台芯片收费过高。高通收费模式可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由高通向手机厂商一次性收取的许可费,几十万至上百万美元不等;二是高通芯片的购买费用,约10到20美元;三是手机销售时由整机厂商向高通缴纳的专利费,约是整机价格的5%到6%。前两类费用是企业必要的生产成本且对国外企业通用,因此此次判罚主要是针对第三类收费,在按照整机售价收取的基础上打了六五折。企业负担得到切实减轻,行业整体利润率上升。
(2)芯片市场格局变化甚微,国内芯片企业或可静待转机。高通专利模式的改变意味着其利润占比近一半的中国市场利润将出现下滑,但对市场份额的影响却极为有限。目前高通芯片依然是大多数安卓智能手机厂商追捧的对象,特别在LTE领域,高通的主导优势仍十分明显。联发科主攻低端市场,Intel、海思、展讯的4G芯片或市场份额较小或尚处于投放起步阶段,短期内均无力与高通抗衡。随着国产4G芯片成熟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展讯、海思芯片进入市场放量阶段,市场格局将出现松动。同时,如果高通因按照芯片模组收取专利费而调整其芯片价格,国产芯片的综合性价比优势将得以显现。
(3)可能引发国内外手机市场新一轮专利诉讼热潮。高通可能的判罚结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专利“反授权协议”的取消,即采用高通芯片的整机厂商之间将不再免费共享专利。取消“反授权协议”在解绑产业链上下游、使其拥有更公平竞争环境、更多选择话语权的同时,也意味着高通专利生态“保护伞”的消失。对于深陷同质化竞争和价格鏖战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来说,竞争手段无疑又多了一把“知识产权”的利剑,且剑锋“同室相向”可能性极大。前六家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为5%左右。打破此种均势,通过专利施压抢占直接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将变得师出有名。而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和山寨品牌将在此轮打压下举步维艰,或逐渐消亡。最近一段时间华为、中兴向小米、OPP发送侵权律师函已表明此种猜测不是空穴来风。此外,“反授权协议”的取消也易招来美国、欧盟等的效仿。在海外市场,同样应警惕苹果、三星等手机巨头趁机对国产智能手机“海外军团”发起联合专利围剿。
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突破专利瓶颈的几点思考
(1)多途径加强自身专利储备。一是勤修“内功”。注重技术产品的原始创新,由应用专利、非标准必要专利向标准必要专利合围,实现量变到质变,可参照华为、中兴。二是购买“外援”。采用海外并购的方式提前谋划布局,可参照TCL对阿尔卡特的收购以及联想收购摩托罗拉。三是搭伙“过冬”。以联盟、合资、募集基金等多种组织形式组成战略同盟共享专利池,积少成多,如小米、金山等在中关村发起的专利运营基金。
(2)打造专业化专利运作团队。制定清晰的企业专利战略并与海外拓展步伐相一致。打造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专利运作团队,对企业购买专利授权的时机、成本进行权衡,提高交叉授权谈判的效率和精准度。企业遭遇诉讼时积极应诉,寻求谈判筹码,积极维权,并加强对专利蟑螂恶意诉讼的甄别和回击。
(3)加强企业、行业自律,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名片。明确企业市场行为界限,主动避免攻讦诋毁、模仿抄袭等恶意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与督导,不断优化产业环境。引导企业“避虚就实”,以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将发展重心由创意炒作、概念营销转到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及品牌建设上来,注重产品技术的原始定义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制造”国际名片。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