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消费电子领域的新热点,可穿戴设备正逐渐从概念设计阶段进入市场应用阶段,但受困于核心技术不成熟、功能缺乏亮点、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迟迟未实现有效突破。近期,儿童智能手表呈现热销势头,甚或出现一机难求的火爆场面。认真剖析儿童智能手表热销的原因,进而启发和探索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有效路径,对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意义重大。
自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提出,儿童群体就被视为典型用户群,但相关产品的市场表现一直较为乏力。2015年6月份以来,儿童智能手表忽然迎来火热销售的局面。6月1日,360儿童卫士3代手表开启首批预售,5000台手表在12秒内售罄;6月25日起,30万台3代手表在3天内抢购一空,日销量达10万台。8月13日,360儿童卫士3代在360商城开放购买,每天3000台的现货均在2秒内抢购一空。8月27日和9月1日,华为荣耀小K儿童通话手表登陆华为商城和京东两大销售平台,在两轮销售中,全部机型均瞬间售完。与此同时,腾讯、阿巴町、小天才等多个品牌的儿童智能手表产品纷纷推出,无论是渠道宣传热度,还是销售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网站的用户关注度与评价度,都有出色表现。儿童智能手表的热销,为一直不温不火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也提振了我国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信心。
儿童智能手表热销的原因及启示
人口趋势变化,儿童成为家庭消费核心。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4)》显示,我国0~17岁儿童有2.74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但儿童人口规模在2000-2013年间下降了21%。这使得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儿童消费逐步成为家庭消费的核心。相关调查显示,普通家庭的消费总支出中,儿童消费占比达40%以上。儿童消费市场所瞄准的用户群体实际上是儿童及其家庭成员,潜在空间巨大,因此成为众多商家抢夺的战略要地。可见,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类个人消费品,必须考虑精细化的市场定位,才有可能迅速打开市场突破口。
精准市场定位,直戳用户需求痛点。市场上在售的儿童智能手表均把安全定位作为主打功能,直接命中了用户的需求痛点。近些年,我国儿童丢失案件发生率逐年提高,不但给相关家庭带来不可弥补的伤痛,也给家庭、社会、政府的监管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儿童智能手表通过植入定位芯片,能让家长随时随地掌握儿童所在位置,并通过一键SOS求救功能为儿童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此外,亲子对讲、呼朋唤友、远程收听、家庭会话、安全区域设定等功能也都与儿童的心理、性格特征及家长的迫切需求极度贴合。可见,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必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基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具备特色化、差异化功能的产品,是将庞大市场从潜在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
功能强大但操作简单,符合用户特点。目前市场上热销的儿童智能手表功能强大,双向通话、卫星定位、SOS求救、社交、运动监测等功能基本能够满足目标用户的常见诉求。但相较功能的面面俱到,当前热卖的儿童智能手表在设计时不忘“蹲下来”认真、细致、深入的分析目标用户的需求特征,在操作上尽量做到简单易懂,使目标客户——低龄儿童能够轻松使用。以荣耀小K为例,整个手表只有一个按键——亮屏+一键SOS,其他功能都通过直观形象的界面以屏幕触控方式实现。在功能上做加法,在操作上做减法,加之几百元的亲民价格,促使儿童手表成为可穿戴设备的“黑马”产品。这说明,尽管可穿戴智能设备产品强调的是高科技,但用户体验仍然要放在第一位,只有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做出特色,才能将创意和技术演化为具有市场穿透力的实用产品。
对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建议
找准市场需求痛点,推动产品应用。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对接市场需求加强研发。引导企业结合市场特点,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运动健身、安全保障、休闲娱乐等方面创新开发,研制符合市场需求特征和应用习惯的可穿戴设备,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软件、应用以及云端服务系统。二是支持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应用,防止可穿戴设备同质化、低端重复发展乱象,鼓励杀手级、互补型、专用型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三是通过政府采购、工程带动等手段,鼓励发展面向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可穿戴设备,提升产品实用性,找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真正“利基”市场。
强化终端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一是针对可穿戴设备的体验度要求比较高的特征,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商圈设立集展示、路演及测试平台于一体的体验性展馆,提升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认知度,也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品牌宣传、对接需求的平台。二是针对可穿戴设备后端服务需求,支持建设云服务开放平台,开发智能应用软件和应用商店,突破面向海量用户数据的大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高效率、针对性强的应用服务。三是创新沟通服务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建立用户高度参与的双向互动沟通和服务模式,提升用户体验性。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突破关键瓶颈。一是推动建立可穿戴设备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在资金、技术、市场应用及推广方面给初创企业以扶持。二是联合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各环节建立可穿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推动可公共穿戴设备的资源整合、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三是推动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支持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服务商等专业组织建立专家服务团队,着力培育一批认证认可、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评估、教育培训、设备租赁、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