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元器件使用可靠性智慧化解决方案”发布国产元器件选用效率大幅提升
作者:谭一泓 发表时间:2019年06月03日

 

 

  元器件是工业基础、装备基础。元器件的先进性影响装备的创新性,元器件的质量与可靠性影响装备的可靠性,而其自主可控性则影响装备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使用经济性更是影响装备的经济性。

 

  “以芯片、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元器件是国家工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重大装备的基础,是国之重器的核心关键之一。无论是载人航天的先进载荷,还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大装备,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自主可控,都需要元器件的创新性、可靠性和国产化自强来支撑。”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11月9日在2018智慧化元器件与可靠性大会上如是表示。

  此观点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刘明的认同。刘明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逐渐从信息社会迈入智能社会,智能化处理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必将提高生产效率和人类生活质量,加速行业发展和变革,而元器件和集成电路是实现上述变革的基础,集成电路可靠性更是至关重要。

  事实上,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制造整体质量可靠性的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议题。“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这些关键词的热门的背景下,质量可靠性是绕不过去的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康锐教授坦率地评论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制造可靠性工程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难点与挑战。

  “中国加大了人力资源投入、改善了工程技术教育系统,对国防工业发挥了效果,但是质量和创新仍然是弱势,中国工业界还在认识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重要性。”2005年美国出具的《中国军力报告》里的这段点评至今仍然适用。

  “可靠性是研发中的质量,可重复性是制造中的质量,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缺陷、都有遗憾,”康锐坦言。具体到元器件,“元器件的现状是信息找不到、不敢用。”

  如何选择和使用元器件,确保系统和装备的创新性、可靠性、自主可控、经济性、以及进度的及时性?2018智慧化元器件与可靠性大会上发布的“元器件使用可靠性智慧化解决方案”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工程界的问题。

  据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可靠性保障中心主任、赛思库CEO党炜介绍,此次发布的“元器件使用可靠性智慧化解决方案”在国内首次将元器件数据实现了标准化结构化、首次实现“替代选型”智能化、首次实现“统型”智能化、首次实现元器件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互联网化,该方案可使航天军工设计师选用国产元器件的效率由2个月缩短至5分钟,其独特先进的算法、机器自主学习等,能够为元器件提供更精准的选型和统型,并在保证型号统一、提升质量、且尽量国产化的前提下节约验证成本。

  赛思库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中国科学院“双创”政策支持下,孵化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和载人航天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于2016年6月获得“中科创星”天使投资。

  “我们的核心成员都曾是载人航天顶级工程的核心成员,在过去十余年间的元器件使用过程中,触到了许多行业痛点,比如大量数据依靠“纸”制介质进行传输与存储,或者是基础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处理,全系统全寿命周期元器件管理“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国产元器件信息化非常落后,严重依赖有经验的专家人为把关等。”党炜介绍道。

  正是基于对这些行业痛点的深刻体验,赛思库面向航天航空和国防工业、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和高端制造业客户,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元器件使用可靠性智慧化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具体业务包括:工程型号系统EEE元器件可靠性保证与管理体系、元器件质保和可靠性应用认证实施,以及“翼易逸”元器件综合管理系统(CIMS)(私有化部署版)、“蜂鸟云测”元器件质保与可靠性应用认证云化系统、“云采购”元器件“五统一”管理云化系统。

  党炜希望,相关机构能共同研讨“智慧化”赋能下的装备元器件使用与可靠性管理,分析目前元器件管理现状以及如何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智慧化”赋能装备的元器件使用与可靠性管理,助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智慧化发展,助推“航天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目标的实现。这也正是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办2018智慧化元器件与可靠性大会的初衷与目的。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