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依图在福州搭建全国首个城市级人脸识别公共服务平台
作者:刘宛乔 贺春禄 发表时间:2020年11月27日

  近日,福州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宁和市长尤猛军等率先体验刷脸过闸进站乘坐地铁,标志着福州市人脸识别平台暨地铁刷脸通行应用场景启动。这是全国首个城市级人脸识别公共服务平台,率先在福州地铁开启刷脸乘车应用测试,该功能目前已处于测试阶段,预计于国庆前向所有福州市民开放。

  2020年,基于福州市“e福州”平台架构及资源基础,依图承建了福州城市级人脸识别平台,以此平台为支撑,依图同步建设“福州地铁刷脸通行”应用场景,及校园刷脸点名、医院刷脸取号、图书馆刷脸借书、政务服务刷脸取号、园区企业刷脸考勤等其他5个拓展试点应用场景,并计划逐步拓展至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城市管理等其他人脸识别应用,打造福州人工智能应用新生态和“一脸通行”的福州模式。

  去年12月,贵阳市政府就和依图合作在贵阳全城地铁站、30个BRT站点上线刷脸乘车功能,这是全球首次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正式运行全线路、全通道刷脸无感支付,也是首次实现免注册刷脸过闸。

  贵阳刷脸乘地铁项目做到了3个“全”:全票种刷脸,包括单程票、多程票、旅行套票;全通道支持;全部支付手段支持,包括银行卡代扣、充值、二维码等多种支付方式。

  第一个千万

  最早面向公共服务及民生领域建设的统一城市级人脸识别平台,所采用的为业界最先具备提供千万量级底库能力的技术公司。

  福州市常住人口为780万,福州都市圈人口数量2018年约1400万。远期按照70%人口注册开通服务计算,预估刷脸应用用户规模为1000万人。

  福州地铁运营线路共2条(1号线一期和2号线),运营里程约53.40千米,共设车站43座,截止2019年客运峰值52万人次,目前在建线路5条,预计未来几年日客运量将突破百万人次。这种场景下刷脸通行的日比对次数将达到万亿次以上,做到万亿分之一的误报率。(支持百万级日通行量)

  亮点:依图在千万底库情况下,一百万人次比对误识率小于1。依图面向公共服务及民生领域建设的城市级人脸识别平台应用——尤其在轨交行业,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算法能力,而是端到端的刷脸乘车整体解决方案和工程优化能力,是可实现地铁刷脸乘车、客诉处理、流程监控、数据管理、运维监控等完整业务流程。

  最安全

  人脸识别算法水平已达到万亿级,是目前全球的最好水平。

  北京、上海、天津等超大城市常住人口上千万,每天约有一百万人以上乘坐地铁,如都采用刷脸乘车方式,系统人脸比对次数将达到每日万亿次以上;而在这种场景下就需要做到万亿分之一的误报率才能满足用户的运营要求和支付安全,是解锁千万量级规模的人脸识别场景的必要条件;

  福州常住人口780万,假设780万人都是地铁用户,每天地铁的客流量*常住人口=一天的比对数,算下来,福建人乘坐一百万次才有可能出现一次错误。远低于刷手机二维码或者地铁卡。

  亮点:意味着要比对一万亿次才可能出错一次,是目前全球最好水平。要确保此误报率指标在地铁场景的实际落地实现,需要算法极高的精度,需要建立城市级的统一的高质量人脸库和应用平台以及专用感知设备,并同轨交业务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和工程优化。

  无惧光照环境变化

  红外+可见多模态识别算法,在保障识别精度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不同站点光照变化,尤其是夜间场景对于识别性能的影响。

  亮点:依图运用红外+可见多模态识别算法,能提高场景光线变化适应性,可确保算法精度要求。能对光照环境有更好适应能力,比如地铁车站有地下的、地上的、半地下的,闸机通道的光线环境也不一样,这些会影响比对效果。而依图的红外+可见多模态识别算法实现活检、比对等,提高环境适应性,确保精度指标。

  越刷越“精”

  自监督学习+在线学习算法,利用每天刷脸用户的数据自动优化算法模型。解决容貌变化带来的影响,刷脸越多,精度越准。

  快,还是快

  零接触、无感、毫秒级识别速度、(1分钟45人)的“瞬间”/“实时”过闸体验,速度业内最快。

  依图针对地铁场景的通行压力和峰值响应速度需求,围绕乘客刷脸体验提供端到端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和工程优化能力。通过优化AI算法能力,采用高可用的云计算和微服务架构,最大程度提升人脸活检、检测、比对等环节响应速度:同时深度融合对接APP平台、ACC/AFC(清分中心/自动售检票系统)、以及闸机等地铁前端设备,实现全面工程优化提升系统间响应速度和吞吐量,最终可满足45人/分钟(单个闸机通道)的地铁最高通行峰值要求,提供福州市民“瞬间、实时”的刷脸过闸体验。

  亮点:依图的刷脸通行可满足45人/分钟的最高通行速度的指标要求,过闸速度业内最快。该指标根据客流高峰时乘客步行速度,人员间隔距离推算的理论闸机最高通行速度测算。

  依图对地铁场景提供专用设备、平台、并和地铁原来系统做好对接优化。这样前端设备感知快,平台比对响应快,同轨交业务系统间的通信快,多种AI手段可确保达到最高45人每分钟的地铁峰值需求。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