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发展生态智慧农业的思考
作者:程会强 发表时间:2018年07月12日

  智慧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智慧农业不是简单的农业智能化,需要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形成生态智慧农业新模式,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智慧农业既可以依托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3S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智慧,实现农业控制、诊断、监测、预警、营销等智慧生产、智慧经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同时,智慧农业还可以通过生产领域的全方位智能化、经营领域的高效化平台以及服务领域的全链条源头追溯,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科学化、精细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智慧农业不是简单的农业智能化,生态农业与智慧农业密不可分,二者相融可形成生态智慧农业的新模式,从而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

  生态智慧农业的基本特征

  智能生态化

  一方面,生态智慧农业依托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及大田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通过模型分析,可以自动控制喷淋滴灌、内外遮阳、加温补光等设备,实现农业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和专家在线指导。另一方面,生态智慧农业还提倡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的农业种养方式,大力发扬传统农耕的可贵做法,如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等,尽可能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这体现了生态智慧农业与环境友好的统一。

  系统和谐化

  生态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云平台集成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产品,结合管理者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和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分析、调控与智慧管理决策的现代农业新业态与新模式。生态智慧农业把农业种养、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有机协调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因此,生态智慧农业是由种养业、农业环境和涉农者构筑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这体现了生态智慧农业与社会系统和谐发展的统一。

  全程可控化

  现代食品安全对农产品生产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源头无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等,生态智慧农业可通过物联网对农产品从产前、产中、产后等业务流程进行全过程环境监测,并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农作物生产数据、采收量数据、投入品数据、销售数据、服务用户数量等进行统计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RFID或移动APP,对农事操作及管理人员情况进行记录、管理,从而实现了安全环境、安全农资、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的透明化流程管理,保证提供环境友好型、健康安全型食品。这体现了生态智慧农业与产品质量安全的统一。

  发展持续化

  农业生产需依托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众多自然要素,因而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承载限度内,生产才可持续。通过智能感知与调控,更加科学地管理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附加值,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最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智慧农业既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又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体现了生态智慧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生态智慧农业的实现路径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农村网络、宽带的普及率,是生态智慧农业信息化生产的第一步。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速畅通、质优价廉的农村网络服务体系,推进宽带、光纤进入村落、农户,确保农业信息资源的可传输性,促进计算机、移动通信、网络传输、遥感、定位等信息化设备的应用。加快建设包括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以及利用在内的完整的物联网体系。

  规范信息运营平台

  生态智慧农业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新业态。政府需建立农业信息平台规范制度,制定统一的物联网使用标准和农业信息平台运营标准,规范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使农业信息平台有序运营。

  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现代化生态智慧农业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外数字化展示和对内智能化管理。基于资源管理、种植计划、农事管理、采后管理、质量追溯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农业生产环境和情况,并提供实时数据统计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实现需求、生产、营销精准高效衔接

  生态智慧农业以产业链为重要生产信息支柱,信息化、透明化、数据化引导农业针对性、差异化生产。生态智慧农业生产决策系统根据农产品产业链中的产品生产、营销、物流、需求信息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并直接、精准、高品质地服务农产品消费者,实现农业产需、供销信息无缝衔接、相互融合,从生产计划、农事投入品管理、采收库存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流程,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

  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

  通过生态智慧农业建立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智能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实现从种植生产、渠道对接到追溯服务的全程管理产业链,既能减少生产环节农资损耗,也能减少销售环节流通损耗,还能壮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举办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文化旅游活动,激活乡村休闲旅游。探索“线上+线下+三次产业融合”模式,加快种养业与休闲旅游业协同推进,可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保护的协同提升。

  生态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

  综合延伸效益不断放大

  生态智慧农业凭借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农业产需、供销信息无缝衔接、相互融合,使农业全产业链中的营销、物流、消费成为生产对称信息交互,极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成本和交易成本,实现对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跟踪服务,并根据市场数据分析得到最优的农产品生产方案,从而引导农业生产科学化决策、高效化生产、精准化服务。

  适应国情需要逐步便捷

  生态智慧农业需要管理者具备农业科学化生产知识、互联网信息化应用技术、数据化分析技术以及农机设备智能化运行技能等多种高层次要求。如荷兰已有90%以上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的农民毕业于高等院校;法国50%以上的农民受过2年以上的职业培训。而我国由于长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高素质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生态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的底蕴不足。在此国情下,研发易操作、成本低的便捷式生态智慧农业系统就成为实际需要。

  多方参与专业交叉融合

  生态智慧农业需要多方参与,各尽其能,形成合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强化农业科研院所的主导地位,开发生态智慧农业系统的仍旧是以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为主。要加强农民与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研究,促进农业企业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农机设备并进入生态智慧农业建设系统,为我国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提供适合的生态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创新模式吸引多种融资

  生态智慧农业的发展会倒逼我国大范围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专业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禽舍建设以及现代化农机设备的应用。生态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受益面广且公益性强,小微型农业生产者无力投资建设,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加强监管,制定建设标准,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入市场参与机制,推进农业PPP项目助力生态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民以债权、股权、资产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可收益的生态智慧农业项目,合力建设高标准生态智慧农业基础设施。

  概言之,发展生态智慧农业,应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生态智慧农业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绿色化为引领,具有强渗透性、强关联性、强带动性的鲜明特征,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新型城镇化具有突出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研究员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