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一片丹心向安全
——记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安全应急团队
作者:杨洋 范琪 张瑜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24日

   “我参与了多次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最终究其原因都是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知识缺乏,生产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一定要心存畏惧之心,畏能止祸。”日前,刚刚结束一起金矿较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事故调查专家组副组长、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教授辛嵩告诉记者。

  在诞生于矿区、服务于煤炭,并依托煤炭发展壮大的山东科技大学,像辛嵩教授一样不畏艰险、亲赴现场参与事故救援和调查的教师大有人在,他们以“实用性”为先,根据实际需求搞科研;他们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他们身体力行,在一次次安全事故防范、处理、调查中发挥重要力量……他们心系安全、躬于实践,以领先的技术水平护一方安全,以师者的身份育时代英才。

  临危受命奔赴事故救援一线

  今年1月份,某金矿发生重大爆炸事故,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教授王海亮、张延松应邀参加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组织的事故救援和调查工作。

  在时间紧迫、数据杂乱的情况下,王海亮担任事故调查组副组长,创新性使用事故调查时间轴的方式建图,协调组织各方专家分工开展工作,汇集梳理各方数据,为事故救援和原因调查提高了效率。

  “安全事故发生后,调查取证是一项很繁琐庞大的工作。像这次金矿事故,起初爆炸原因不明,爆炸对现场产生极大破坏,情况比较复杂。”王海亮向记者介绍,在事故调查中,结合现场勘察,采用排除法,建立事故模拟现场,同时跟相关工作人员反复交流沟通,进行调查取证,最后才得以对事故原因进行确定。

  煤矿事故一旦发生,救援非常关键。开展救援工作,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非常丰富的现场经验。安全学院的教授作为应急救援专家,先后参加了七台河事故、重钢锅炉爆炸事故等煤矿、非煤矿山、冶金、化工等重特大事故处置。

  每到一个矿,教授们都要克服恶劣条件亲自下井进行考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危险源和安全隐患,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每一个矿井进行系统地隐患排查。

  “井下条件不比地上,爆炸后情况比较恶劣,事故调查取证过程中,爆炸现场顶板的二次坍塌,就十分危险。但是唯有深入事故现场,才能得到一手的数据,了解最真实的情况。”谈及在事故现场的危险性和恶劣条件,王海亮并不在意。

  2月份,某金矿发生火灾事故,山东科技大学安全学院的教授再次临危受命。教授辛嵩应邀参加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组织的事故调查工作并担任事故调查专家组副组长。

  在前期事故现场遭到严重破坏,无法进入现场勘查的情况下,辛嵩组织专家模拟反演火灾发生发展过程,尝试使用摄像机悬吊入井下拍摄,并通过监控视频比对和试验验证分析火灾发生原因,从矿井通风专业角度分析了火灾蔓延过程中“火风压”对火势的影响及火灾发生后的风流逆转情况。

  多次开会研讨,严谨辩证分析,最终形成的事故专家调查报告,辛嵩精雕细琢了26次,赢得了国家应急部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潜心研究迎难而上

  解决现场问题,安全学院的教授们冲在一线。研究科研项目,教授们不分白天黑夜,迎难而上,潜心研究煤矿安全方面的棘手问题。

  张延松教授曾参与国家发改委的煤矿低浓度瓦斯输送和应用的项目,按国际惯例,低于30%浓度的煤矿瓦斯大多直接排于大气中,一方面大量的甲烷排出是一种能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甲烷是温室气体,直接排放污染环境,另外,瓦斯抑爆问题也急需解决。当时,发改委下达的任务时间急、任务重,为了安全,井上采取了五道安全技术措施,其中一道就是喷粉抑爆技术,该技术的关键之一是要准确地确定火焰传播速度与传感器、抑爆器之间在时间上相互作用关系。为此,承担科研任务的张延松团队在不同的试验管道做了186次试验,最后取得了5项成套技术,并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

  为了研究一种新型预裂技术的现场应用,在理论、实验室等研究基础上,张延松带领团队长期扎根煤矿现场,进行了几十次井下实验,研制井下配套工艺装备以及各种测试系统,不分白天黑夜,经常一次就是十几个小时,有一次早上六点钟下井,第二天早上5点钟才上井,在井下连续工作了近24个小时。现在,该技术已在40个矿的近80个工作面成功应用,为煤矿灾害的治理做出了贡献。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尘肺病曾是矿工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安全学院程为民教授组建的粉尘防治团队历经十余年的持续攻关,从综掘面高浓度粉尘严重污染作业环境、危害矿工身心健康实际问题出发,通过与相关矿井技术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支持等方式,彻底解决了综掘面粉尘防治的难题。该项目授权20项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76篇(其中SCI、EI收录43篇),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将该研究成果在“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持续推进职业健康示范矿井建设”中的应用,作为先进技术推广给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煤矿综掘面粉尘源头治理难题,形成了“围剿”煤矿尘肺病的关键技术及装备体系,同时为研究更深层次的无尘化生产相应共性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项目研究成果也得到该领域专家学者和煤矿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此外,该项目研究成果还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非煤矿山、地面、隧道与地下工程等粉尘防治领域。

  智能装备研究创国际领先

  “在参与事故救援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到很惋惜很痛心。因为大部分事故在发生前,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如果在这段时间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在庞大的生产环节中,怎样及时监测到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隐患就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参与过40余次国家级事故安全调查的张延松认为监测安全漏洞、消除安全隐患是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方式。

  这群奔波在安全事故现场的教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根据现场实际需要搞科研,以“实用性”为首要标准,研发煤矿安全等领域的智能化自动化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有了方向,安全学院的教授们带领团队开始了一次次的数值计算和模拟实验。依托学校矿业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级教学与科研平台、省部共建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矿山灾害预防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教授们源于事故现场、服务安全生产的科研初衷结出“硕果”。

  张延松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火焰传感器,能快速、准确捕捉起火点,减少火灾发生概率。目前经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鉴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荣获了中国职业健康安全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王刚教授主持的“煤层水力强渗-增润机制及一体化关键技术”两项成果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程卫民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研究煤炭生产区域的粉尘产生和运移污染规律,开发了封闭式风幕控尘、湿式净化除尘及多级喷雾降尘为一体的综掘、综采工作面气载粉尘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以解决问题为原则,以实用性为先的教授们研制出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为矿山开采和灾害预防、生产事故救援和调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设备和安全保障,他们积极研发、储备和转化应用一批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和重大职业病危害紧密相关的关键技术装备,对推动全国安全和职业健康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安全应急培训壮社会“筋骨”

  “学院的教授们把科研和课堂都建立在一线,对应急安全有着更切实的认识。”安全学院党委书记张恩生介绍,安全应急培训是学院目前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张恩生表示,要通过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培训更多安全应急人才、更广泛地宣传普及安全应急知识,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做高校贡献。

  当有着一线安全事故调查经验的教授结合亲身经历开展应急培训,学院的“爆款”课堂便产生了。安全应急培训不再流于理论层次,而是专业性强、实际性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们想听、爱听。

  除了组织教学,安全学院的教授们化身安全生产的“预防员”“教导员”,投入到日常安全应急服务工作中,结合实战经验宣讲安全知识。由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组成的团队,先后为山能集团、山东省地矿局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培训,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围绕全省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大局,学院联合山东省教育厅共建了山东省学校应急教育中心,面向大中小学组织开展安全应急教育培训,累计培训相关人员1000余人次,为全省安全教育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知识也是我们学院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以应急管理工程学科带头人程卫民为组长的学科骨干教师,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安全学科卫生工程与技术条目的编写工作,3人荣获中国煤炭学会科学传播专家称号,我们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累计受众超过30余万人次,下一步,我们还计划组织大学生宣讲团,深入企业、社区进行安全应急知识宣讲……”谈及安全应急知识的科普,安全学院应急管理工程系系主任孟祥豹侃侃而谈。

  此外,学院还与青岛市应急管理局、海丽雅集团共建了国内首家“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培训中心,涵盖9大区域93项应急体验项目,打造应急安全领域产教学研融合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体验实操式”应急安全培训模式的先河。

  近五年,安全学院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48项,纵向经费达5846万元;承担企业委托项目200余项,总经费7543万元;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75项;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42项。培养出一批批以矿山安全领域的知名教授和年轻博士组成的高水平创新学术团队,为矿山安全生产贡献力量。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