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精密光电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而建设。主要承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高端仪器与装备的开发及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通过创新驱动带动上下游产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致力于打造贴近民生、服务军工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高、精、尖仪器与装备。
随着国家对制造业重视及投入规模不断增大,我国制造业的装备水平及整体规模都有了极大提高,但相关产业仍存在潜在危机。针对这些问题和困境,《高科技与产业化》记者日前专访中国科学院精密光电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余毅,探讨对于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推动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心得。
《高科技与产业化》:您认为我国目前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应当如何应对解决?
余毅:目前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中低端制造产业逐渐外移,而高端制造的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亟需突破。特别是面对当前复杂国际竞争环境,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均把精密光电制造作为重点行业进行支持和发展,以维持其对最先进精密制造技术的垄断地位。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目标,那么就要发展精密光电制造装备。掌握核心先进制造技术,开展系统验证与应用示范,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科技与产业化》:您认为精密光电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的优势是什么?
余毅:工程实验室依托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建设。长春光机所是国内最早从事精密光电仪器于装备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具有雄厚的专业优势,在精密仪器与装备研发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工程实验室作为“产品中试平台”,对接产业需求,作为“产学研”的连接纽带,其作用是打通从实验室成果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精密光电制造技术是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是产业链的最顶端,是利润最丰厚的产业,同时也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当前中国装备制造的总产值已突破20万亿元,但作为产业核心的精密光电制造仅占20%,“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高科技与产业化》: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精密光电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
余毅:实验室面向国家制造业需求,主要是聚焦在精密光电制造技术的发展,着力推进精密光电制造领域的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目的是产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及成果,同时培养一批精密光电制造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工程师人才,未来力争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
精密光电制造技术融合了光学、材料、精密机械、电子学、控制等多学科技术,能够实现许多高精度复杂制造工序,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现代生活中,精密光电制造装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科学仪器等众多领域,特别是在一些高端精密仪器或装备中,如高档数控机床、光刻机、基因测序仪等,精密光电制造技术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能够为国产化高端装备发展提供核心部件。
《高科技与产业化》: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工程实验室取得了哪些成绩?
余毅:工程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打造成精密仪器与装备领域的中试平台、成果转移转化主要阵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先后获批建设长春市精密仪器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长春市光电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推动精密仪器与装备技术发展为目标,为地方企业提供产业技术支撑服务。依托在精密光电制造技术领域累积的雄厚先进技术,与华大集团合作成立的“长光华大基因测序设备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与南通斯密特森合作成立“南通长光星辰光电技术公司”,研制生产民用大口径天文望远镜,填补该系列产品的国内空白;通过成果转化成立“长光沧州光栅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国产化绝对式光栅尺量产,打破该行业国际公司的垄断地位;吸引外部投资成立长春长光东方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和杀菌设备研制;吸引外部投资成立长光中天光电科技公司,开展DMD 无掩膜光刻设备研制和生产;推动转化图像识别和精密控制技术,成立滁州长光思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高科技与产业化》:请您介绍一下自己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心得。
余毅:我于2021 年6 月担任了长春光机所成果转化咨询委员会主任。该委员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参与长春光机所所在成果转化中交流对接及需求调研等工作,为有成果转化需求的团队提供支撑,同时梳理挖掘具有成果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并进行成果推介。
从成果转化的具体推动工作来看,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首先就要改变科研人员固有的做科研项目的思维方式,培养全新的推动成果转化的思维方式。开发产品的初期并不是做得尽善尽美才最好,一定要符合市场应用需求,尽早推出产品。其次,要调整心态,成果转化工作见效周期长,成功概率低,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坚持的决心和取得成功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开展成果转或工作。最后还要有所取舍,项目前期调研要充分,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对成本和产出周期要求严格,如果技术难度特别大,市场不够广泛,且不能在短时间内攻关,则不适合进行开发。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