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技创新智库;服务地方;对策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已被称为知识经济,建设强大的创新体系、知识生产基础设施和研发体系变得尤为重要。国家发展的前景不仅取决于负责的政府、有效的行政管理、适当的技能和投资,还取决于智库提供的明智的政策预测和应对措施。在2022年4月27日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出要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1]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智库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重大的时代责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对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的要求,各地区既要实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又要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方科学决策“智囊”,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本文对辽宁省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为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科技创新智库是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2.1 科技创新智库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智库是通过提供科技咨询服务,支撑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制定科技创新决策的智库机构或组织机制。[2]科技创新智库利用专业的科技知识和工具,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政策建议,在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及其实施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从事科学预见进而引领科技创新理念。[3]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社会治理环境日益复杂,政府也越来越需要观点客观中立的第三方组织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智库作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始终代表着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服务于公众利益。科技创新智库通过对社会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和分析指导,提供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咨政建议,从而协助政府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效率。地方科技创新智库作为中国智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统筹,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地域性特定问题提供有力支撑,有助于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完善和落实科技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4]
2.2 科技创新智库创造自主创新网络
科技智库以科技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社会科技政策选择为目标,为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拥有良好科技研究团队的组织机构[5],包括各类科研院所、研究中心、基金会、高等院校、协会、社团、论坛、数据库、网站、杂志等。[6]科技创新研究基地和智库联盟通过与党政部门、高校、企业、科技创新投资者、社会团体、用户等创新力量合作,开展决策咨询项目、调研课题、第三方评估、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学术交流成果提炼、智库研究成果出版推广等工作,衍生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发挥人才资源作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政策提供支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的自主创新网络。
图1 科技创新智库的自主创新网络图
2.3 聚焦科技创新智库具体作用体现
2.3.1 针对地区利益相关群体
科技创新智库通过与地方利益相关群体如政府、商业领袖和其他社会团体等进行合作 , 讨论某一特定地区的需求和机会,帮助围绕未来的共同愿景建立共识,并确定最有希望的投资和发展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智库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关于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最新研究和分析,并确保这些决策是基于有利证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2.3.2 针对当地高校、教育机构和学生群体
科技创新智库通过与当地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为重点的课程和项目,确保学生接触STEM学科,并为这些领域的职业做好准备。其中涉及提供培训和教育计划,以帮助个人发展在STEM领域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或创办自己的技术型企业。必要情况下,引入与当地企业和企业家的合作,为创办或发展科技公司的企业家提供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支持。
2.3.3 针对科技工作参与者
科技创新智库形成的合作和自主创新网络,有助于在各领域的从业者之间建立关系和交流互动,其反过来又能促成更大的合作和进步。例如,科技创新智库可以举办活动或研讨会,聚集当地研究人员、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讨论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有利于创造科技创新知识,探索科技发展前景,定位新的经济发展领域。
三、辽宁省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现状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在2020年10月22日审批通过了第一批科技创新研究基地;2021年12月6日确定建立科技发展智库联盟及第二批科技创新智库研究基地。截至目前,辽宁省有23家科技创新智库研究基地和2个科技发展智 库联盟。根据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发布文件进行统计,我省还有26家辽宁科技创新发展智库研究基地和132位辽宁科技发展智库专家。从组织形态来看,辽宁省科技智库主要由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组成。
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目前辽宁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2010年至2013年呈上升趋势,2014年和2015年有所下降,2016年开始反弹并保持增长,2019年科技战略智库成立后,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上升趋势明显。2020年其投入比重达2.19%,而同年国内R&D经费占全国GDP比重为2.40%。聚焦江苏省、浙江省等科技发达地区,其内部研发支出占各省GDP的比重高达2.8%以上。由此可见辽宁省的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远低于发达省份,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
图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情况
注: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局2021统计年鉴
在国家统计局202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调查中发现,辽宁省R&D人员数量和经费支出在全国排第15位,有效发明专利数在全国排第14位,可见辽宁省在科技成果产出方面是有一定成就的,但相比于发达地区仍处于落后状态。尽管与全国知名高端科技智库相比,辽宁的科技创新智库并未做到“榜上有名”,但由于其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它在改变政策制定过程方面和结合地域特征改善各地区的未来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辽宁省应对各种复杂挑战需要最优秀的智力支撑,科技创新智库是最适合为其制定创新和先进解决方案的组织之一。他们作为知识提供者和政策制定支撑者,在辽宁省的未来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图3 2021年全国有效专利发明数
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1统计年鉴
四、科技创新智库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一是体现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科技创新智库一般分布在科研院所、党政部门、企业、高校等各个部门和研究领域。智库之间相互独立运作,交流较少,没有建立联合研究和成果发布机制。[7]加上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导致资源无法集中,各自为政,研究水平低下,研究封闭,重复研究。二是项目管理部门与科技智库组织之 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缺乏有效协调,尚未形成研究互动与合作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重复建设和研究经费分配不合理。
4.2 高水平人才稀缺,科技人员定位不清晰
辽宁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才的流失,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环节的关键。如果缺乏科技创新型研究人才,那么势必会影响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而对于科技创新智库而言,一是专家队伍来源单一、层次不高,缺乏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专家,导致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和相关研究积累不足,限制了智库的深入发展与良性循环。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大部分科技工作者研究自主性不强、参与积极性,影响了智库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能力。三是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对于智库团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智库人员的研究能力不足,定位不明确,存在不少科研人员只注重科学实验,缺乏创造公共政策服务的理念,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
4.3 智库成果水平不高,成果转化不完善
对比全国高水平科技智库,辽宁省科技创新智库的成果水平有待提高。首先,在成果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科技标准不明确、要求不高、科技评价难等问题,导致智库的高水平成果较少,社会影响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不足。二是部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强,只注重理论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不关心技术产品和成果转化,缺少可以直接产业化开发的科技成果。三是缺乏对全面深刻、前瞻性议题的探索,对政府的政策研究难以提供有力支持。
4.4 未将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作为科学思想库的一部分,科技创新智库同样具有为向公众普及科技政策知识的社会职能。[8]要想服务好地方的高质量发展,科学普及显得尤为重要。科普能够促进地方形成热爱、崇尚、探索科学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样政府颁布的科技政策需要公众的了解与支持,如果公众毫无参与感,容易造成信任危机。民主化可以给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让其根据经验事实进行决策,同时可以更有效地为智库提供服务和重新分配经济利益,对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目前辽宁省科协以及各科技智库开展的科学普及活动数量有所欠缺,创造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应注重群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保证地区经济和群体素质全面发展。
五、科技创新智库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5.1 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信息互通强度
科技创新智库应建立信息互通交流平台,使科研人员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有效服务广大科研人员。智库应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提高责任意识,利用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加快创新资源流动,实现各层次、各主体之间的多要素互通,建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创新资源供给模式。[9]科技创新智库要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连接和联合各参与单位,实现供需双方的实时互动,提高科技创新智库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5.2 加强人才引进与管理,注重人才培养与激励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智库团队与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合作,一方面多渠道引进吸纳具有复合型学术背景和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岗位管理方式等方式不断优化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注重研究团队人员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互补性,复聘退休的高水平政府专家及科研人员,参考国外的“螺旋门”机制,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在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上,加入对研究辅助人员的聘用,形成研究人员与辅助人员相结合的研究队伍。为保证人才留在智库,减少高层次人才的外流,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制定相应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制度;适当放开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研究人员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动员研究人员明确自身定位,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尽可能地融入智库,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影响之间取得平衡。
5.3 构建成果评价体制,提高成果转化质量
要合理构建评价机制,明确标准,制定相应的条文规定,结合实际,遴选优秀的科技成果,向有关决策部门推荐,拓宽科技成果的导入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智库的“智囊”作用。定期开展研究人员推荐和研究报告评选活动,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应适当资助和奖励,提高研究的积极性。组织科技论坛和年会,为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学术思想、展示成果和咨询的良好平台。提倡研究人员与党委、政府保持密切联系,拓宽研究人员的政治协商渠道,积极参与民主决策过程,有利于促进全面深刻、前瞻性议题的产生。
5.4 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扩大成果传播渠道
科学创新智库以各种方式传播其成果和基本观点,包括出版物、研究报告、期刊和各种研讨会。这些传播方式的作用是让公众了解政府科技政策的制定过程和依据,同时也为政府与科学界和公众交流意见提供了平台。这样保证了科技政策的制定能够得到公众更广泛的理解,提高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效率。虽然大多数地方智库已经实现了成果的多元化、多渠道传播,但还应加强传播内容的深度,继续做好重要领域的政策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创新向公众传播的方式,提高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地域群体科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简介
马媛媛(2002-),女,汉族,安徽界首人,本科(在读),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张笑楠(1980-),女,辽宁阜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
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的辽宁省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的多组态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S202110165005)
参考文献
[1] 周湘智 .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N]. 光明日报 ,2022-07-21(07).
[2] 初景利 , 唐果媛 . 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现状与建议[J]. 科技情报研究 , 2021,3(02):72-82.
[3] 鄢波 , 杜军 , 王许兵 . 科技创新智库构建与治理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18,35(16):29-37.
[4] 原宇 , 郭辰 , 孟宪阳 . 双循环格局下地方科技创新智库建设[J]. 科技与创新 , 2021,(17):107-109+111.
[5] 芮雯奕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智库建设特点及启示[J]. 智库理论与实践 , 2016,1(02):114-118.
[6] 童正容 , 张良强 . 台湾地区科技智库发展现状及对大陆科技智库建设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15,32(15):32-36.
[7] 夏婷 . 中国科协建设高端科技创新智库的SWOT分析[J]. 今日科苑 , 2020,(10):65-72.
[8] 孙志茹 , 张志强 . 科学思想库的组织与发展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 , 2010,(02):34-37.
[9] 宋汉元 . 我国科技社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 2021,39(05):56-64.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