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全固态电池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孙学良 发表时间:2023年06月14日

  

  近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新一代动力电池与前瞻技术分论坛上做报告,介绍了全固态电池的研发现状与发展机遇、挑战等,以下为报告节选。


  为什么要发展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商业化的窗口是什么?从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可以看出固态电池的优势,窗口期应该出现在2025~2030年期间——2025年可能实现小批量生产,2030年可能实现更大量的发展。


  上述目标考虑到路线图和全世界发展的状态,比如日本丰田、韩国三星以及其他的固态电池公司都有自己的时间节点,这些时间节点预示着他们的目标,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体系。近年来中国在该领域也发展得很快,特别是在过去10年间,准固态和半固态在世界处于领先位置,固态电池也正在靠近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层面。


  欧洲发布的固态电池路线图对于2035年有着详细的计划。我总结了几个发展方向,比如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期望目标,锂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市场比较,场景比较和关键指标的比较等,在整个报告中都列得很详细。欧洲在2025 年、2030年和2035年针对各个体系也列出了发展目标。


  固态电池的发展重点一是安全性考虑,一是能量密度。比如正极材料的界面需要解决固 - 固接触导致的问题,要解决应力扩散、化学、电化学反应界面的控制,包括界面的离子导传输和各种性能等。如果负极没有金属锂,我们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直径反应、体积膨胀等。固态电解质研发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比如现在使用的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要满足这些条件,对离子导、空气稳定性和正负极的匹配性都有挑战。在聚合物的固态电解质中,室温离子导相对较低,在相对高的温度操作时需要解决氧化物、陶瓷的界面控制。目前丰田的硫化物体系离子导非常高,但需要解决空气稳定性和正极匹配性。


  除此之外,要实现固态电池真正的商业化,还有材料问题、界面问题、工程化问题等。在固态电池电解质的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之外,是否能开发出更新的、能比这三种更好或者综合性能更高的电解质?


  卤化物是目前另一种新型的固态电解质,其离子导、电化学窗口和其他的相比具有一定优势。近三年全球很多研究小组都进入了这一领域,我们研究组这几年也在开发这一体系,比如2018年所做的控制材料结构能够实现高离子导。在我们开发的两代产品中,第一代达到10-3离子导水平,最近正朝着增加10倍的方向发展,是否能靠近10-2的水平?另一个方向则是要把固态电解质展示在固态电池中。


  卤化物电解质是最近三四年间才发展起来,相对比较新的体系。我们总结认为,早期卤化物电解质的离子导非常低,最近3~4年提高到了10-3。除了离子导要提高外,电化学窗口也要控制,其价格非常重要。因为有些需要用到稀土元素,要选择便宜的材料做这一体系才能实现商业化。目前研究显示,卤化物电解质的正极是稳定的,而负极的研究是一个挑战。


  需要强调的是,工程化是非常重要的。固态电池要达到好的预期目标就要实现高的能量密度,而获得高能量密度就要少用固态电解质,多用活性材料。怎样才能实现固态电解质的使用?这就需要超薄的固态电解质,而干电极法是理想的办法。当然其中还有很多挑战,包括制造过程、裂纹和机械性能、价格等。固态电池面临的三个关键挑战包括固态电解质的开发、界面的设计以及电极。卤化物的开发需要找到动力学和热力学都稳定的界面,以及实现电极从液态到固态的开发。这几个过程都需要做,包括基础的开发到工程等。


  最后我想谈两点感受:第一个要增强企业和高校院校的合作,因为我们有非常好的工程化能力,很多人都在做全固态电池,相信一定能够做好;第二个感受是我们要做基础研究开发,要创新、要布局专利,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本文未经报告人审核)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