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创造性的工作越来越突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成为国家科技竞争的核心。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2019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创新发展的框架意见》(鲁政字 [2019]26号),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产研院”)应运而生。
作为全省“1+30+N”创新体系核心,成立四年来,山东产研院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26号文件要求,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一、山东产研院建设发展模式探索
聚焦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山东产研院围绕“无中生有”—培育新产业,“雪中送炭”—壮大关键产业,“锦上添花”—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商业成功”理念,逐步构建了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适应山东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实际的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了“资源”与“需求”充分对接,“研发”与“孵化”深入贯通,“产研教”一体化融合的协同创新网络,初步形成了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商品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如图 1)。
图 1 山东产研院建设发展模式
在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上,山东产研院为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无主管部门,无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套创新体制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与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
在“资源”与“需求”充分对接上,山东产研院采取“双轮驱动”模式,一是面向国家和山东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自上而下”引进落地重大产业化项目,二是依托全省创新网络及省外创新布局,剖析山东产业链条,挖掘技术需求,“自下而上”开展关键技术需求供给。
在“研发”与“孵化”深入贯通上,山东产研院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以平台为依托建设专业研究所,以平台为依托提供科技投资、园区载体、管理咨询等技术到产品的全链条服务。
在“产研教”融合上,山东产研院依托人才、技术、项目、平台资源与产业优势,探索人才引育新范式,寓教于产于研,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精、协同意识高的技术开发工程师、产品实现工艺师和企业创新管理师。
二、构建省内外协同创新布局体系,促进“资源”与 “需求”充分对接
山东产研院积极探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轮驱动”需求对接模式,坚持与国内外知名院所、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面向山东产业转型发展战略需求,“自上而下”布局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未来产业龙头,包括与中科院空天院合作建设齐鲁卫星星座,与香港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建设农业卫星星座,引进北京未来导航公司建设低轨卫星导航增强星座,建设山东空天信息产业生态。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已于60余家高校院所、300余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山东产研院构建了“省内、省外、海外”“三位一体”、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创新发展格局。在省内建设“双核两带多节点”创新布局。在省外京津冀、长三角等主要创新高地和海外重点国家和地区,建设省外、海外创新中心。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已在全省布局分院8家,创新研发机构遍布全省,建设京津冀、长三角创新中心。依托“省内、省外、海外”“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格局,山东产研院构建了以地方分院挖掘需求,省外创新中心集聚资源,专业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的“自下而上”项目实施模式。
山东产研院积极构建院企合作新模式,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深入挖掘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一是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战略,聚焦应用场景,贴近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二是与专精特新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加快企业的核心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25家,组织实施企业关键技术攻关48项。
三、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依托,促进“研发”与 “孵化”深入贯通
山东产研院坚持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建设集系统设计、技术体系验证、产业化和工程化功能为一体,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前沿引领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基础平台支撑。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参与7个国家级和布局10余个院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以平台为依托,通过自建、共建与加盟方式建设专业研发机构,开展产业战略研究,产业技术开发与验证、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等创新转化活动,专业研发机构鼓励团队持股,享有研发成果的处置权。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集聚政府部门、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优质创新资源,凝练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以“合同科研”形式开展重大产业化创新任务。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累计建设专业研究所40余家,实施各类研发项目387项,转移转化技术1200余项。
依托专业研发机构,坚持“一事一议”原则,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通常为2~3年实施周期,培育孵化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广泛市场前景的优质项目。建立风险防控及容错机制,给予项目负责人高度自主权,项目享受从专项资金、人才、政策、投资等扶持,山东产研院支持资金以占项目产业化公司市场化估值比例入股,适时退出,形成的知识产权等资产优先受让实施方。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累计实施“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等创新计划项目26项。
山东产研院成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搭建了直接投资、基金投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投资体系,实施“拨投结合”的机制,支持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投资体系投向初创期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比例超过80%。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直接投资项目62个, 参与设立基金30支,基金总规模超过85亿元,基金投资项目100余个,据统计,2021年天使投资项目占山东项目总数的50%,带动社会投资超过500亿元。
四、实施人才计划,寓教于产于研,搭建“产研 教”一体化创新体系
山东产研院实施三大人才计划,“狼群计划”重点支持从技术创新到系统集成以及具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的人才团队;“索牛计划”重点支持在产业前沿技术领域拥有雄厚创新积累的高级技术专家;“雏鹰计划”重点支持在新兴产业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构建“信任、包容、控制”创新转化管理机制,让人才带着“大脑”进来,带着“商品”走向市场。
山东产研院坚持“研究员治院”创新治理理念,按照“领域 - 方向 - 项目”三个层次,建设“岗、责、职、能、绩”“五位一体”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共集聚高水平人才团队100余个,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超过5000人,已累计聘任研究员100余名,累计聘任中科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等130余名高水平专家为山东产研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
山东产研院与省内8所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建设研究生院,组建6个学院,设立15个学科方向,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寓教于产于研,培养贴近科研、贴近生产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2021年,山东产研院招收168名研究生,联合培养指标占山东省的28%。建设博正书院,实施“淬火计划”,采取“1+1+1”培养模式,即集中学习+轮岗实训+入职实习或创业辅导,遴选、集聚一批有志于投身科技转化事业的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实施TMBA项目,培育后备力量和科技商业领袖。截至2022年,山东产研院通过举办“淬火计划”和TMBA项目, 累计培训职业管理人才200多人、学员2万余人。
五、山东产研院进一步工作思考
(一)强化建设核心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聚焦关键战略领域和山东产业短板,以构建产业技术核心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业研究所+创新转化项目为一体的基地型创新机构体系。强化不同领域研究机构之间以及与外部机构间的创新协同,强化联合技术攻关服务能力。积极承接国家级省级纵向委托研发转化项目,服务国家产业技术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和激励力度,持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制化、体系化、可持续、高能级创新平台。
(二)不断优化项目实施和管理机制流程
持续梳理优化制度管理体系,提升项目、机构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合同科研”“拨投结合”“项目法人负责制”等项目实施和管理模式,不断探索项目实施和管理新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帮扶机制,保障和优化项目实施。科学制定目标任务,严格绩效考核,加大绩效激励,激发项目、机构创新活力。建设多源数据集成与分析平台,实现项目、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的融合共享和动态分析与管理,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三)继续完善技术到产品全程服务能力
围绕补全技术到产品全流程服务能力,支持博正战略研究院、研究生院、博正书院、知识产权平台、标准化研究院等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以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依托,注重前瞻性、链条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吸引战略性投资,创新股权、债券等融资模式,多渠道获取资金支持。推进高科技创新园等创新载体建设,建设建行“创业者港湾”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多措并举提升机构、项目的市场化能力。
(四)深入推进国际化创新资源网络建设
继续推进省内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双核两带多节点”省内创新布局,加快省外创新中心建设步伐,海外创新中心建设快速实现突破,多种方式建设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挖掘并解决山东产业技术需求,提升产业竞争力。继续拓展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德国汉诺威贸促局、中科院、哈工大等国内外机构合作,联合组建研发机构,开展联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联合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等重大会议,促进产业资源充分对接。
六、支持山东产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促进成果转化的建议
(一)强化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研究制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确保独立自主、高效灵活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于法有据。建立长期稳定的财税政策优惠环境,加大补贴和奖励力度,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展促进能力,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率高的创新型机构、企业快速发展。设立稳定、持续增长的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能力建设,依托山东产研院等设立产业育成投资母基金,为项目孵化提供资金支持。
(二)积极建设更多更优高能级创新转化平台
启动一批定向研发转化任务支持山东产研院等机构创新转化能力建设。支持相关机构积极申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士联合工作站等平台,吸引优秀项目、人才团队落地转化。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山东产研院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积极申报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促进与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有效衔接。
(三)全力支持培育一批重大关键产业化项目
重大关键产业化项目具有广泛的带动性和示范性,建议省市政府下一步抓核心、立龙头,持续大力支持“泰山计划”、齐鲁卫星星座系统、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先进光电芯片等重大关键产业化项目,坚持持久投入、建立督查机制、做好服务保障。以这些重大产业化项目为依托,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打造产业集群,形成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快速提升山东在战略性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培育未来发展新势能。
(四)充分调动成果转化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高校院所与成果转化机构、企业的科技成果、人才合作交流,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考核和职称评审依据。综合考虑专利产出、企业孵化、社会影响等因素,研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和相关人才评价和激励指标体系,充分调动政府、园区、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容错机制,对因不可抗力或投资失败造成的财政资金损失,经相关程序以核销处理,鼓励科研人员敢于挑战、勇于创新。
联系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旅游路8661号山东产研院高科技创新园5号楼16层
邮编:250102 E-mail:jhxie@sdiit.cn
电话:15701576987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F0901104)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咨询研究重点项目(202202SDZD02)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