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
—— 筹建 “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由来
作者:吴玲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26日

  站在“十二五”的起点,提高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任务重大、挑战严峻,尤其是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聚集产业界和科研机构各方力量共同投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模式,从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产业竞争力、抢占新兴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已成为当务之急。半导体照明产业迫切需要联合起来开展研发工作。

  在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成立,半导体照明领域一个共同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雏形业已形成。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强调:科技部希望通过依托半导体照明联盟正在筹建中的“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最终建成体制机制创新的开放和国际化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积极推动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早日步入强国之列。  

  “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标志着我国半导体照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构建,在全新的体制机制下,通过契约式手段、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结合以及产业界联合参与的投入方式,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充分联合国内外的优势资源,攻克产业共性技术和引领性技术,探索国家、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投入与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形成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的、国际化的非营利研究实体。

  目标及组织结构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以市场为先导;以迅速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一方面将着眼解决产业眼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规格、接口和光、电、热等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及产业发展将会遇到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将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全球资源、强化全球合作,建成跨学科、跨行业的联合开放式研究平台,向国际一流学术研究机构和国际企业开放,最终成为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

  “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半导体照明的产业需求,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优势研究资源,依托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以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光环境所、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为首批联合建设单位,并整合半导体照明行业内2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形成新的研究体制,围绕产业链和技术创新链,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全产业链联合,并探索国家、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参与基础研究的持续性投入与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公共技术研究实体。

  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立足于解决产业急需的光、电、热、机械、软件、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低成本、高可靠系统集成技术及标准化、规格化应用产品,开发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为企业可持续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供给,并通过共性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支撑联盟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成为国际标准的主导者。

  “联合、开放和可持续”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将遵循的三大原则。其中,“联合”是指参与的研发机构、人员、资金、设备集中管理;企业自带项目、资金、团队,参与项目研发;“开放”则是指以会员制和项目制的方式向企业和科研单位开放;“可持续”,即以市场化的机制,通过持续性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建立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研究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通技术研究和开发各环节,根据内部技术和市场需求开展项目研究,同时接受外部研究项目委托。实验室研究产生的技术通过自用、授权、溢出等方式转移到市场中,既解决当前市场中急需的技术问题,也能够引导产生新的市场需求,实现实验室对全行业的技术辐射和带动新兴市场建立。

  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一个共性技术需求为核心,参与研发的成员单位共同提供人才、项目、设备等资源,集中到公共平台进行技术研发,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共性技术归实验室所有,可对外授权。各成员单位利用实验室公共研究资源产生的技术由参与成员单位共同享有,在此基础上各自拓展的技术归各成员单位自有。另外通过共性技术的研发可带动成员单位对相关技术领域的拓展研究。通过多种模式的技术输出,实现研究资源共享和责权利的分配。

  尤其是在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上,国家和企业通过对实验室的研发投入,解决产业眼前的和长期的技术需求,实验室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中,同时形成标准和专利。企业投入实验室研发可获得技术成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培养研发人才。实验室成果收益一部分用于创新团队的奖励基金,一部分用于实验室建设再投入。通过不断的产出研发成果和转化,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项目投入,并不断获得收益汇报,最终形成国家、企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将成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进行统一管理,探索专利池建设。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对研究成果进行差异化管理。共性平台项目和前沿探索项目成果归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并建立人才开放交流机制,人才激励制度。

  支撑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机制,优势技术力量的企业直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这样的特色对于科研成果的共享和快速产业化都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为第一批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2家企业的代表,来自厦门华联、惠州雷士照明、国星光电、洲明科技、南京汉德森、浙江生辉的企业家们均表示:“目前,中国半导体照明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是巨大的,尤其是,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研发人才储备上,中国企业都可以说是起步晚,实力薄弱,迫切需要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可以集合各方面力量的国家层面上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将解决企业共同投入、共同收益、共同成长的问题。经过前段时间的准备,现在实验室在体制和机制上已经讨论得比较成熟,我们对此也非常有信心!也希望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对于“联合创新实验室”的快速建立,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的第一批参与筹建的企业代表已达成高度思想共识:“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抱团,才能够做强,才能一起与国际巨头企业较量。这已经不是国内企业‘你’和‘我’之间的竞争,而是在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能分到多少蛋糕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照明市场,这是我们中国本土企业应该牢牢把握已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的机会,我们绝不应放过这个机会。”不仅如此,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先后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签订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协议,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第一批共性平台项目启动会也已于2011年10月21日举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以共性核心技术为重点,为企业提供快速最优的解决方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验室既要满足产业的需求,也要有引领性,关于项目的制定,实验室组织了多轮调研和实地考察,广泛征求了企业的意见,面对一些技术问题和企业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实验室确定的第一批共性平台项目真正来自产业的需求,同时在项目进程中也会跟企业随时进行沟通,不断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保密协议、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等管理制度。

  目前实验室启动的第一批共性技术项目包括半导体照明产品规格接口、LED照明产品可靠性加速测试与分析等。半导体照明是一个新的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新的事物,更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希望我们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切实为产业发展在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上积累更多的经验,成为切实支撑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师昌绪曾表示:“我非常赞成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我们国家有联合实验室,有创新型实验室,但‘联合创新’实验室在全国来说都应该是第一个,所以‘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意义非常深远。同时,我也特别希望,这个实验室能为我们国家其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一个优秀的典范,为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一个新的模式;希望这个重点实验室,能够联合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还有国际上的力量,带领大家发展LED产业,使它成为全国一体的产业,让中国真正能进入未来的强国之列,虽然不是第一大,但只要是进入了强国之列,我想,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将集中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以完整的一流的产业化装备、国际一流水平的跨学科技术研发团队、整体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灵活的体制机制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的、国际化的非盈利研究实体;真正成为支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平台,成为一条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走向世界,走向成功的创新之路!

 

  作者单位: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