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光环已褪尽 蛰伏待新生
作者:吴新华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17日

  20世纪70年代,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全球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燃料能源存量逐渐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始被重视,这之中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类重视的焦点。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相当于世界上能耗的40倍。正是由于太阳能的这些独特优势,20世纪80年代后,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不断增多、应用范围日益广阔、市场规模也逐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光伏发电快速发展。美国是最早制定光伏发电的发展规划的国家。此后,日本1997年提出“百万屋顶”计划,使得光伏产业迅速发展。而德国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大大推动了光伏市场和产业发展,使德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光伏发电发展最快的国家。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发展计划,并投巨资进行技术开发和加速工业化进程。

  就我国来说,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中国地处北半球,南北距离和东西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西藏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米7千瓦时。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与美国相近,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因而有巨大的开发潜能。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际项目/政府项目的启动和市场的拉动,以及相关配套支持产业政策及技术的完善,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同时,受益于太阳能产业的长期利好,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第一,盲目投资。从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业发展以来,光伏产业进入了持续五年的爆发式增长期,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五年年增长超过或接近100%。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可以说,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现状,是在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下盲目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恶性竞争。随着国内光伏产业投资迅速增长,产能也急剧扩张。但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基于国内市场的消费,数据显示,我国的光伏产品90%以上依赖出口国际市场,其中美国占据了10%,欧盟市场占了60%以上。早在几年前,在光伏市场的繁盛期,品牌企业产品供不应求,一些小企业也跟着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光伏产能严重过剩、光伏市场进入低潮期后,这些小企业为了有口饭吃,就采取低价策略,严重扰乱了市场,使本就十分脆弱的光伏市场出现了混乱无序的局面。也是为了生存,光伏企业不得不重复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抢订单、压成本、打贸易战的竞争方式。而且一些小企业大量生产低价低质的光伏产品,已严重损害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

  第三,产能过剩。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量约为27GW,光伏产能却超过了50GW。其中,中国就已拥有30GW以上的产能,“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是导致新兴产业步入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在全国500多家光伏企业中,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一些光伏企业在还未见盈利之时就要草草收场,预计未来两三年内被踢出局的光伏企业将会超过30%。

  第四,创新不足。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组件制造由于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生产企业,使得组件小企业众多。这也造成了国内封装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产品附加值较低,组件企业利润微薄,竞争力弱的局面。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只是处于世界的下游水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还没有掌握太阳能光伏电池所需要的多晶硅提纯技术,而该技术目前被国外的大企业所垄断。

  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990年至2009年这10年间公开的太阳能技术相关专利中,日本约有1.45万件,占到所有太阳能技术相关专利的42%;中国占13%,比两大太阳能强国美国、德国分别高出了1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位居全球第2位。数量虽然不少,但通过专利检索可以发现,光伏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大都集中在日本、美国的企业手中。尤其是在多晶硅主流技术方面我国仍与这些企业存在一定差距。

  不过,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对光伏产业的认知与扶持力度都在进一步加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同时,新近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要重视光伏产品和系统标准体系建设,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结合国内产业技术实际水平,推动制定多晶硅、硅锭/硅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和光伏系统相关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从长远看,虽然目前光伏产业发展有阵痛,但产业结构和行业秩序都在优化中,对于已经强烈意识到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重要性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来说,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了。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