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光伏发展之怪现象
作者:陈西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18日

  光伏产业这个民间自发发展起来的行业,才不过十年,就已经成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而原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内应用市场,也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应用小国一跃而成为了全球应用大国。但又是什么原因,让整个产业都陷入步履维艰的窘境?

  过度投资

  光伏产业是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是利用太阳能发电,以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产业,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新颖、市场前景广阔、国家大力扶持这三驾马车使“光伏产业”备受投资者青睐,投资资金因此源源不断地被注入到这个全新的产业领域。

  继光伏产业概念推出之后,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2008年,我国前十位最大的光伏企业产能占全球的30%,随后上升势头强劲,2010年占据全球50%,2012年占到63%。就上述数据而言,我国俨然已成为了光伏产业大国。在光鲜的外在诱惑下,投资者们跃跃欲试,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却忽略了作为新兴产业其内在所隐藏的风险和危机,也忽略了其作为新能源产业背后的泡沫效应。

  探及光伏产业的源起和发展,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低碳产业的动机与本质,对该产业的过分乐观和盲目自信成为了中国企业家过度投资的催化剂。某种程度上,过度投资于光伏产业迎合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潜在意图,却给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本应该阳光灿烂的朝阳行业顷刻间变得乌云满天。

  产能过剩

  由过度投资而导致的产能过剩成为了朝阳产业过早走向衰落的导火索。经济增长方式的畸形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产业投资的风险意识淡薄和投资经营理念的滞后是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作为新能源和新兴产业的代表,光伏产业的冬天似乎来得早了些。国内市场狭小,技术上面临障碍,政、银企狂热扩张,政府过多参与,体制不完善均导致了经济增长方式的畸形。

  近十年来,作为国家产业机构重点鼓励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光伏产业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和投资者的眼球,投资资金源源不断地被注入到光伏这个新兴产业。然而,持续过快增长的投资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们忽略了光伏产业消费者的有效需求。

  伴随着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与之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也出现预警指示。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相关产品价格相对下滑。光伏产业是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相关产品生产等。从2011年至今,产能过剩导致太阳能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太阳能组件价格从去年的1.7美元/瓦降到今年中期的0.85美元/瓦,行业整体毛利率不足10%。多晶硅的价格也从去年年初的70~80美元/公斤下降至目前的20~30美金/公斤。二是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加,上市企业股指也频频下挫。统计沪深两市55家“光伏”概念上市公司中报及业绩预告,按照净利润下限计算,有35家公司净利润下滑,9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亏损,即总共有44家“光伏”上市公司中报业绩下降,占比高达80%。“光伏”全产业链2012年上半年均惨淡收场。三是供给失衡引发了一系列市场反应。“毁灭论”和“等待复苏论”两种论调拥护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市场投资者对光伏产业的信心大不如从前,部分投资资金的退出将对该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小的打击。

  缺乏核心

  光伏产业的发展与兴盛与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密切相关。由于采集太阳能地点的地理位置要求不高,所需时间和成本相对更低,因此,其广泛的适用范围使得一般家庭也可以加入到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大军。低效率、小作坊式的流水线使得太阳能采集核心技术严重匮乏,高效能的生产设备也得不到保障。如此低效的生产模式尚且自身难保,又何谈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工业设备和前卫的经营生产理念竞争?此外,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国内光伏企业尚未掌握太阳能光伏电池所需要的多晶硅提纯技术;西方发达国家提倡光伏产业的原本意图也使得该技术目前被国外的大企业所垄断。虽然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但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尚处于世界的下游水平。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的光伏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财务危机亦是导致技术和设备落后的重要因素。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数据称,“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1110亿人民币),其中江西赛维和尚德电力破产的可能性最大。”抛开西方媒体的肆意炒作和夸大事实之嫌不谈,近半年来发生的种种事端已使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财务困境浮出水面。以江苏某地为例:曾以光伏产业为主要发展目标的某乡镇,目前已有90%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一些在建项目从2011年起就已停工,成为名符其实的“烂尾工程”。投资贷款于光伏产业的好几个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均陷入坏账中。在一个连基本生产经营都无从保障的环境中,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的引用也便无从谈起。

  鉴于此,中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在发展中提高科技水平,完善核心技术和设备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加快“科技先导”的步伐至关重要。所谓“科技先导”,就是要加强战略性科学技术的研发,积极攻克核心装备技术,结合国情开发多元化光伏材料,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太阳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行胜于言,“科技先导”的实施落实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若欲能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和东亚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国家财政需要斥巨资资助战略性科技研发,以国家的力量研发多元化光伏材料,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装备技术,以提高转换率,并大幅降低成本。只有真正从根本上增强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改变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三头在外”

  伴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缺失、产品主要出口“三头在外”的严峻现实渐露端倪。由于深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光伏产业带来的投资热潮此起彼伏,丝毫没有受到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扼杀。然而,投资热潮依然难掩“三头在外”的隐忧。究其原因,对国外光伏产业链条的过度依赖、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魄力是引发“三头在外”尴尬局面的罪魁祸首。

  业内专家坦言,国内大多数太阳能电池厂家所做的其实是产业链低端“搬运工”和“组装工”的“体力活”,这些厂家只是通过购买电池芯片来进行简单的组件封装工作,且在产品类型选择上存在盲目随从和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光伏产业是一个丰富的产业链条,而不是孤立的单一真空产业,低端的“体力活”难以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产业竞争力。此外,技术设备的限制更易在太阳能利用过程中造成能耗和污染。据悉,由于技术落后,光伏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多晶硅提纯耗能严重。多晶硅提纯时会产生四氯化硅等废气和有毒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尤为严重。然而,国内企业在处理回收上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相对匮乏,想要在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尚需时日。

  目前我国光伏产量已跃至世界第一,国内生产的光伏产品中有90%要出口到国外,只有10%应用于国内市场。显而易见,中国的光伏产业链有明显的受制于国外光伏企业的倾向。在中国的光伏产业链上,大多数企业充当着为国外企业“打工”的角色,尤其是多晶硅产业的“两头在外”格局颇为清晰。正如中国一些传统或新兴产业很容易受国外同行业的影响,光伏产业也不例外。介于光伏产业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源于国外市场,倘若国外光伏行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状态稍微有所变动,国内光伏企业必将陷入窘境中难以自拔。

  “三头在外”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链条失去应有的“定价权”,加上数百家国内光伏企业为了生存,以低端产品拥挤在国际市场的洪流中,其生存境遇也就可想而知。由于“定价权”的缺失,中国的光伏组件即使出货量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甚至品牌也颇有影响力,技术也能与发达国家抗衡,由于其命运并非掌握在自己手中,光伏产业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一个原材料、技术设备和销售市场皆不在国内的行业,为何仍能吸引大批资金和企业的介入?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贾锐指出,尽管太阳能光伏产业属于高科技行业,但其极低的技术和资金门槛,在行业利润仍然偏高的情况下,形成了与美国当年开发西部相仿的“淘金热”。这种低门槛下的“淘金热”,导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在组件生产和太阳能应用产品等产业链的中下游;而在原材料提炼技术和生产线核心关键设备制造等上游环节,我国光伏产业则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存在的技术设备落后、原材料依赖于进口、产业资源浪费、产业链下游企业过多等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产业激励机制培育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是当务之急。我国光伏产业应用市场尚不完善,政府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除了在光伏发电采供、入网补贴和融资优惠等政策方面激励市场,更应加大光伏发电推广示范项目的建设力度。此外,技术研发储备和人才培养是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保证。与此同时,制定产业标准,规范产业管理是杜绝无序竞争,避免重复建设的前提。“三管齐下”的适时推出是避免传统产业“悲剧”覆辙的有力保障。“三头在外”的尴尬局面有望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得到质的改善。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