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内忧外患下的光伏产业
作者:程媛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18日

  美国“双反”

  21世纪爆发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因此,美国政府一直将清洁能源技术视为重振经济竞争力的首选。然而,2011年,美国有三家光伏企业倒闭,其中包括被誉为美国政府打造绿色制造业样板工程之一的加州太阳能电力公司。2011年以来,由于利益冲突,中美两国光伏产业间时现纠纷,两国的利益冲突是引发“双反”的直接导火索。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龙头老大,基于对国际竞争力的担忧,美国一些光伏企业开始寻求不平等的单边贸易保护手段来遏制中国光伏企业的入侵。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美国政府也无疑会倾向于接受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太阳能公司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联合其他6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正式提出申请,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立案;同年12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初裁认定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国造成了产业损害。此后,美国商务部先后三次推迟调查结果的发布。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国商务部于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5月17日对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做出反倾销结果初审,认定我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行为,并初步裁定对我国出口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征收31.14%~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

  迄今为止,我国太阳能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潜力市场。美国作为我国光伏企业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的实施,必将给我国原本在惊涛骇浪中起伏的光伏产业带来不小的影响和打击。

  首先,价格优势将在“双反”政策下不复存在。我国光伏产品之所以能远销海外,产品质量和价格低廉是两大法宝。若在原有出口价格上叠加20%~30%的税率,那么光伏产品的利润将大幅下挫甚至不复存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也将丧失美国市场。其次,我国光伏产业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目前,我国光伏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尤其是德国市场。以Solarworld为首的外资光伏企业在美国发起的“双反”调查,试图以此来影响欧盟决策,并将我国企业赶出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欧洲市场。随着美国“双反”政策的落实实施,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实施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反倾销打击。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如何采取应对措施,破解贸易壁垒,通过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来促进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颇引人深思。此外,中国已开始考虑用“双反”方式来保护国内企业正常利益,同时也是对其他国家频繁采用不平等的“双反”措施的回应。2011年12月1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排量在2.5以上的进口轿车和越野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实施期限两年,自2011年12月15日起到2013年12月14日止。中国的这一举措,被业内人士称为对美国屡次向中国企业征收“双反”税的反击。

  欧洲“双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美国展开的对中国产晶硅光伏电池产品的“双反”调查引起轩然大波之后,2012年7月26日,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行业联盟EUProSun已确认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事实上,SolarWorld作为欧洲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从2009年开始就已经向欧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09年10月,由于SolarWorld在欧洲得不到同行业者的支持,欧委会也迟迟未予以立案。然而,美国“双反”的推波助澜刺激了欧洲“双反”的实施。

  有报道称,欧盟已决定对中国企业出口欧洲的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但这一结果尚未公布。欧盟委员会表示,本次反倾销调查将延续15个月,一旦倾销证据确凿,将可能采取贸易保护条款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9个月的临时反倾销税。

  此次欧盟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

  1300亿元,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起贸易争端。此外,欧盟“双反”产品的范围比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时有所扩大。表面看来,此次欧洲“双反”是对美国“双反”政策的追随和延续,对我国本已雪上加霜的光伏产业带来致命一击。往深处看,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再生能源产业链中,中欧双方属于“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欧盟最终对中国采取何种制裁措施,受损失的绝不仅是中国一方。

  首先,若欧盟果真对中国企业实施反倾销制裁,欧洲的多晶硅企业以及光伏电池材料供应商、制造设备供应商等将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欧洲的连带机构和分包商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其次,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影响的阴影尚未褪去,欧盟国家仍深受“欧债危机”的困扰。欧洲“双反”政策的出台,必将导致欧盟国家数十万光伏产业工人难逃失业厄运。

  如何应对光伏产业在“双反”政策遏制下呈现出的危机呢?一方面,国家的力量不可小觑。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应出面与欧盟交涉,争取通过磋商谈判合作等方式来减少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寻求合作的同时,国内光伏企业应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策略,加快国内应用产业的研发。以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带来的潜在市场危机。目前,许多中国光伏企业在努力开拓新兴市场,以求实现产业多维度的转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内功的修炼是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法宝。为此,中国应该完善自身的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能力等硬件来改变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

  汇率波动

  汇率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率,也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个国家货币的价值。利率、通货膨胀、国家政治、国家经济等原因均会引起汇率的变动,而外汇市场的风云变换直接牵动着汇率的波动。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物价、资本流出入的影响不可小觑。由于汇率波动引发的外汇风险亦值得决策者的深入关注。

  纵观当今的外汇市场,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跌多涨少,人民币与欧元汇率却呈相反态势。市场普遍认为中国政府人为维持人民币较低价值,以刺激对外贸易投资。人民币欧元汇率被动升值,对于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光伏产业贸易伙伴的出口颇为不利。

  以欧元汇率为例,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暂时稳定,欧元汇率继续呈反弹走势。欧元汇率中长期可能出现先弱再强的局面,这将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和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欧元汇率走弱,以价格优势著称的中国制造光伏产品的出口将受到制约。伴随着欧盟的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我国将不得不因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降低而削减出口。若欧元汇率走强,欧盟光伏企业向我国的产业转移将加速。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光伏产品的出口也将得到预警。

  汇率走势如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牵动着光伏企业,成为牵制出口依赖度过高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以“太阳王”无锡尚德为例,74%的净收入来自欧洲,9.5%来自美国,国内仅占0.1%。因此,尚德始终要面对巨大的外汇风险。从2008年三季度深陷金融危机泥潭起,直到2009年一季度,仅欧元的持续贬值就使尚德承受长达9个月之久的外汇损失。巨额亏损的序幕刚刚拉开,今年一季度,受到“欧债危机”的冲击,尚德的“汇兑之殇”高达2454万美元,二季度的损失更是跌入历史“冰点”。

  介于汇率波动对光伏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密切跟踪汇率变化将利于灵活调整我国光伏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地区结构;立足于光伏产品出口的两大国际市场,对美元外汇及欧元外汇的持续关注也不容忽视。

  低价冲击

  内忧不止的中国光伏产业,频频受到外患的冲击。国内光伏企业尚处在寒冬期,国外低价多晶硅又开始大肆冲击中国市场。

  美国和韩国等国家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凭借其规模优势,大肆压低价格,进行近30亿美元的多晶硅廉价倾销,以抢夺中国多晶硅的市场份额。受美国、韩国等国多晶硅低价进口的影响,国内多晶硅的价格急速下跌。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内约八成的企业已停产,影响波及整个行业近500亿的投资,失业人数直线上升,相关的一些光伏企业业已陷入亏损倒闭的境地。

  2012年3月,以保利协鑫、赛维LDK、洛阳中桂、重庆大全新能源为首的多家晶硅生产企业向商务部提交了针对韩国多晶硅反倾销调查申请和对美国多晶硅企业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申请。据悉,商务部已受理该申请。2012年7月20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韩的多晶硅展开“双反”立案调查。业内人士称,采取贸易方式打击国外厂商不正当竞争,不但可以保护国内多晶硅产业,而且将对光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深省的是,由于中国光伏下游企业的“短视”反对,中国商务部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曾一度被拖延。下游企业担心市场上缺乏价格低廉的产品,从而引起成本的上升。因此,从去年起便一直阻挠商务部的“双反”立案。然而,通过贸易方式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自救是大势所趋,发展上游产业链才是立足于国际市场的根本所在,肤浅对短期效应的追求必将受到历史的遗弃。

  台风考验

  美国发起的对中国制造晶硅光伏电池产品的“双反”调查和随之而来的欧洲对中国制造的“双反”政策无疑形成了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巨大打击。然而,中国光伏产业的真正挑战并不是反倾销,也并非由低价竞争带来的国际光伏市场的波动。作为与太阳能的利用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台风对光伏产业的考验不容忽视。

  当前我国的光伏产业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技术设备的落后使得光伏企业在应对台风之时常常手足无措。2012年9月初,台风“海葵”登陆后从上海一路呼啸至无锡、无锡尚德的房屋严重受损,同时受损的还有屋顶上铺设的部分光伏组件和电池板。然而,在自然灾害的背后,技术设备的欠缺所引发的一系列窘境颇引人深思。

  目前我国大型光伏电站的建设呈遍地开花之态势,光伏发电存在发电成本过高、发电不稳定等问题。在遇到台风等自然灾害时,应对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光伏企业往往会陷入尴尬局面。台风不仅会造成房屋建筑的损失,还会引发产品订单的违约、信用评级下降等后续损失。这些连锁反应必将会给光伏企业带来不小的打击。

  台风的考验归根结底是对核心技术设备的考验。因此,在国家产业结构重点鼓励扶持下,加快“科技先导”的步伐,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光伏产业才能早日从举步维艰的窘境中走出来,得到全面提振。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