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我们要成为未来IT产业的一极
——访中国科学院“龙芯”CPU首席科学家胡伟武
作者:李云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19日

  2002年8月10日,是值得中国芯片产业记录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结束了不能自主生产CPU的历史,中国人终于可以在计算机里安上中国“芯”。这颗“芯”被命名为“龙芯”(英文名“Loongson”),它诞生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胡伟武研究员和他的伙伴手中。“龙芯”课题组自2001年5月组队开始,胡伟武就是课题组组长兼党支部书记,2002年8月,通用CPU——“龙芯1号”成功问世。之所以给自己的芯片取名为“龙芯”,是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事实上,胡伟武还给“龙芯”起了一个小名“Godson”,谐音“狗剩”。这是沿袭了中国农村起贱名的小孩更好养的传统。“课题组将芯片当成自己的孩子,就像深爱孩子的父母宁可替孩子生病一样,有时候芯片调试不出来,我们真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换。”胡伟武曾经向媒体这样解释。

  通过梳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资金流向,不难发现芯片是整个产业链的枢纽环节,IP核供应商、EDA供应商、芯片加工厂、封装厂、测试厂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芯片供应商;芯片供应商通过将芯片卖给整机商或者代理商取得业务收入,实现芯片的商业价值。胡伟武说:“从2001年至今,我们的技术持续进步,设计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地满足了国家信息化的要求。”

  经过10年的磨砺,胡伟武的“龙芯”和他的团队都得到了成长,并在国内芯片产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身为“十八大”代表的胡伟武更是信心十足。

  走出研发象牙塔

  “龙芯”课题在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意义非凡,得到了国家的全方位支持。而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胡伟武并不满足,在他看来只有走出研究所这个象牙塔,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大市场才是出路。

  本刊记者:“龙芯”为何选择走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胡伟武:在“龙芯”研发初期,主要关注技术进步。“十一五”期间,我们逐渐认识到评判龙芯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在实验室和论文中,而是在市场上。2006年,我们在江苏成立了“龙芯”产业发展基地开始产业化探索。2009年,我们意识到如果没有用户的体验,我们的技术便无法进步,产业也无法成长,所以说单单做好技术是没有用的。从2010年开始,我们将工作重心转向了产业化,这也是跟着国家科技指导思想的变化作出的调整。

  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指出:科技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就是说,科技研发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实验室里,还要把产业化这篇大论文写在市场上。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也已经不再仅仅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奖项上,而是把市场认可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也纳入其中。

  本刊记者:都是哪些因素推动了“龙芯”的产业化?

  胡伟武:主要推动力有两个:一个是外部需求,即来自国家和市场的需求;还有一个便是我们团队的内在需求,我们意识到“龙芯”必须走向市场,不然无法进步。

  本刊记者:目前“龙芯”产业化的成绩如何?

  胡伟武:当你跨越了这一步,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真是海阔天空。跨出来之后,我们也随即发现得到的各种支持更多了。因为发展自主的通用CPU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龙芯的广大客户推动着我们快速进步,投资者也跑来找我们合作。我们一下子变成了“香饽饽”。

  2010年,我们开始孵化企业,希望把阵地从研发向市场迁移。3年来,我们在某些行业,在某些具体的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国家安全相关的领域,仪器仪表、数控等工业领域,以及一些应用相对单一的信息化领域。

  本刊记者:未来中国CPU行业以及芯片产业还需要哪些努力?

  胡伟武:中国的CPU研发在近年来有所进步,但是在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仍有许多的路要走。在过去30年,引领经济发展的那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胆子大、愿意投身市场的人。而我相信未来30年将会是那些走出象牙塔,思想解放的科技人群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科学家们不要只想着论文,而要多想想该如何实现应用。只要科学家们愿意拿出时间来做应用,就一定可以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

  营造产业好生态

  为什么“中国2011年前100强的企业利润加在一起仅相当于苹果利润的40%?这是因为我们手中没有核心技术,所以主导权并不在我们手中。”在谈话中,胡伟武一再提到苹果的案例。他告诉记者,虽然苹果CPU的性能仅相当于英特尔的十分之一,但是由于其软硬件的良好结合,所以用户体验很好。因此,中国的CPU产品想要做到可靠、可控、可用,仅仅有一二个“点”的突破是没有用的,需要的是建立起整个产业的好的生态环境。

  本刊记者:当前中国芯片产业的瓶颈是什么?

  胡伟武:在芯片行业,并不是只存在一个瓶颈,而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干阻碍产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单独打通了一个瓶颈就可以解决问题,也不是某项技术提高了便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我们的几大战略产品——电脑、电视、手机中,都有着各自的问题,芯片行业相对而言还算是不错的。在我看来,主要的瓶颈是如何把技术应用于市场,把关注点从院所内部转向整个产业链,比如我们生产出CPU后,谁给我们配备整机、软件等。

  本刊记者:目前中国的芯片产业是否已经形成气候?

  胡伟武:虽然我们没有英特尔那么强大的市场,但我们也是有重点地进行突破,现在已经形成了有上百家企业参与的小的产业生态平台。

  本刊记者:中国的芯片产业何时能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胡伟武:IT产业分为技术平台、通讯、存储三大块,现在产业融合越来越严重。虽然华为由于投入巨大,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成为国家的名片,但是他们却十分谦逊、低调,原因是尽管他们已经做得很大,却也是受限于人的。

  在过去的那个时代,曾经提倡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宁愿吃不饱饭也要坚持大炼钢铁、开发油田。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钢铁和石油就无法实现工业化。在IT产业,芯片便相当于钢铁,软件就是石油。不过,该领域的特殊之处在于对知识产权的限制是极为严格的。所以,中国一定要自己进行芯片开发,不能仅仅跟在他人后面紧赶慢赶。

  在IT产业,关键的问题是谁主导了整个产业生态,谁就拥有控制权。比如,在电脑行业中,是芯片掌控着整个产业;而在手持移动终端领域,芯片并不占据主要控制地位。要想成为整个市场的统帅、获得主导地位,需要通过竞争才能得来。目前,整个IT产业出现多极化的态势,中国要抓住机遇,在IT产业的多极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极,要用自己技术平台支撑IT产业而不是仅仅扮演追随者的角色。

  打造未来中国“芯”

  胡伟武说,“十八大”有一个词组叫“创新驱动发展”。这就是说,首先发展不能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能源来驱动,二是创新不只是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要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高科技就是有高风险,不过当圈地盖房子不再成为暴利产业时,自然就会有人开始青睐高科技,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以往投资总是流向房地产等会下金蛋的领域,但是今后随着国家的经济从劳动资源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未来高科技产业将会迎来大量的投资。而对于“龙芯”,他心中也作好了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龙芯要成为行业型CPU龙头企业,并积极探索成为产业型CPU企业的道路;在“十三五”期间,要朝着产业型CPU的方向前进,也许未来的道路十分艰难,也许根本走不通,但不走怎么能知道呢?

  本刊记者:芯片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且目前的产业状况并不乐观,未来该如何有序发展?

  胡伟武:乐观地看,再有10年的时间,整个国家的发展将与现在有所不同。比如,2002年的国家财政收入仅与10年之后的2012年的国家的教育支出相仿。1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是很难想象的。我认为对于集成电路的发展不要悲观,虽然现在乱哄哄的,但也是在快速地发展着。没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题,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只要有资金就要投入下一代的研发,如果在整体上搞不出名堂,还可以局部地进行攻破。在我看来“星星之火已经点了起来,未来十年便可以燎原”。

  本刊记者:在芯片产业,中国有哪些优势?

  胡伟武:在中国,政府对于“龙芯”的支持采用的是举国体制。从基础研发到技术研发,从产品研发再到应用推广,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抛开美国不提,可以说世界上CPU的研发,除中国之外没几个国家可以真正做起来,因为中国的举国体制他人无法复制。另外一个优势在于,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再比如人们常说的山寨机,所谓“山寨”就是将制造业的模式应用在IT行业之中实验一下。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会做出那么好玩的手机。

  本刊记者:人才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使用人才?

  胡伟武:“又红又专,红优于专”是我们的用人理念。个体一定要服务于团队,如果引进的人才过于强调“自我”,就会对整个团队产生负面影响。有的人“绝对值”很大,但却是个“负数”,并非做加法就肯定会得到正数。有人从海外回来,一味地要求房子、薪水……人才是为事业服务的,仅仅用个人待遇、地位、荣誉来吸引人才是不合适的,这样只会招来投机取巧者。在我看来,只有用事业的大平台来吸引人才,给予人才创业的机会时,股权的激励才是可取的。实践也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到我们这里的人都是需要经过实践进行检验的,因为谁也不可能一眼就看明白。

  本刊记者:目前中国的芯片市场被英特尔垄断,“龙芯”计划如何打破这一局面?

  胡伟武:我们将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建立几块根据地,在局部赶上他们。在他们忽视的领域占领市场。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心态一定要端正,不要仅仅想着眼前的利润。在他们忙不过来、看不上眼的那些小客户身上,我们应该更为用心,为他们提供贴身的服务。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十分幸运,一直享受着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好处,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在刚过去的3年,我们打好了基础。在未来的3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行业型的CPU企业,在某些特定的行业成为龙头企业,并探索出成为产业型CPU的可能路径,建立起自己的平台并邀请其他的关联企业参与到该平台之中。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平台,并吸引大家一起加入这个平台,我们就能成为多极中的那一极。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