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
作者:翟起滨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12日

 

  大家知道,无论哪个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只要连接到因特网(Internet),就成了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因特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始于1960年。到了1983年,这个网络已开始从国防应用逐渐地推广到民间的商用机构使用。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到这个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和处理的服务器集中的地方称之为网络中的“网站”。美国把这个网络打造成了可以联接到世界各地同类网站的信息中转站,这个网络当时就被美国人称为因特网(Internet)。中国在1995年整合了全国的公用计算机网络将其与美国的因特网联结起来,成为全球互联网中一个最大的子网。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全球互联网中我们仅仅是参加者,不是主导者!美国政府在2005年公开声明,因特网的管理权不能交给联合国,美国要无限期保留对因特网根服务器的监管。引用美国加州共和党议员杜利特说的一句话:“是美国首先发明了因特网,美国有当仁不让的管理权”。因特网制约了整个全球互联网,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连美国政府也没有想到的是,1970年代,一场数字信息产业的革命正在由一些敢于创新的年青人悄悄地掀起。他们办起了各式各样的数据公司,他们大胆地把几乎所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都联结在这个网络中。这是人类通讯史上一场最伟大的、最具有进步意义的革命,是一个需要而且产生了一大批电脑和通讯天才人物的时代。他们把原来美国的通讯秩序全部打乱,给美国国家安全局制造了麻烦。尤其应当深思的是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美国政府的任何一个要员(包括总统)在事件发生之前都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预警。他们与全世界的人民一样都是在2001年9月11日当天,从卫星发来的电视直播节目中看到的这场杀戮。这个事件给美国政府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打击巨大,美国政府不得不思考互联网对美国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安全的巨大影响。

  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当然没有关闭互联网,他们综合了大量事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将世界各国相关的数字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联结在一起的互联网支撑着现代社会所必备的关键基础设施,这种联结是人类的进步。

  2.美国在网络空间中的基础平台有85%是属于私人公司所有的。

  3.美国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必须与这些私人公司合作。

  “911事件”后,美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网络反恐,这些演习都紧密地与美国私人公司绑定在一起。2003年,美国总统布什颁布了《美国保护网络空间国家战略》;2005年3月,美国国防部公布了《国防战略报告》,该报告明确地将网络空间和陆、海、空、太空定义为从人类生存角度出发的五个同等重要的空间成分。2006年12月美国《网络作战的国家战略》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就不能在天空和太空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以提高政府防止网络入侵和预测威胁的能力。2009年5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现在美国政府使用的电脑网络每天都要遭遇数百万次的“扫描”和“袭击”。最近在伊朗境内肆虐的“震网”病毒,在接受了适当改写后,也能用来袭击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电脑工业控制系统;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攻击的模式不断改变,例如可持续钻空子的APT攻击、守株待兔式的隐遁AET攻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只能不断提高防范水平,不断地应付来自世界的千奇百怪的攻击。

  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数最多的国家,目前用户已经超过五亿。事实上,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络中的各个用户节点中的服务器和计算机也不间断地遭受各类不友好分子和集团的攻击。尤其是今日的网络文化,已由“搜索”转向“社交”。近年来,针对中国网络用户的“网络翻墙”、“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灌水公司”、“删帖公司”、“投票公司”等形形色色的非法服务站点隐蔽在网络空间中。如何将这些攻击行为的站点时时捣毁,如何应对来自不同地域的网络攻击?这是必须重视的工作。

  中国在网络空间所采用的设备和应用模式几乎全是跟随美国,四年前中国几乎与美国同步,开始大规模布局云计算。中国购买的国外服务器的数量达一千万台之多,投资总金额将达到2700亿人民币(摘自《2011年云计算应用现状研究报告》)。然而,华为等中国公司在美国却遭遇美国国家“安全”壁垒。

  能否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扮演一个不受欺负的角色?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行为模式和与其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产品。世界上有许多才智超群的华裔信息安全专家,能否培养出杰出的信息安全科技人才?如何打造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一流企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会真正使用上适应中国国情的信息安全产品,才能够在网络空间中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DCS中心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