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研发项目,探寻技术路线
1990年代中期,我国锂离子电池还处于起步阶段。邓正华团队开始进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相关研究。随着负极材料研发技术的逐步完善,邓正华团队以其研发的负极材料为核心产品,在2000年成立了成都茵地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茵地乐公司进入正常运营后,邓正华团队开始利用相分离原理制备“纳米微孔腈基聚合物电解质膜”。邓正华团队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及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提出从原材料入手,同时避开高精密拉伸工艺的技术路线。通过不断的尝试,形成了利用相分离原理制备“纳米微孔腈基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研究体系。
工程化数次碰壁,成果被困实验室
2002年,成都有机的聚合物锂离子新型隔膜项目得到国家“863”项目的支持。自此,新型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隔膜从最初的设计、合成、评价到最后的基本配方确定大致就绪,并建立了隔膜评估方法和电池测试内部标准,隔膜的实验室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
直到2006年上半年,成都有机的锂电池项目还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项目团队在每月一次的项目进展讨论会上进行交流时,几乎都能发现新的问题,而旧的问题又迟迟无法解决。工艺不能确定,隔膜的中试就无法继续进行,更无法达到工程化的要求。
转变观念,寻找社会化途径
当时,江苏远宇电子集团董事长潘中来正在寻求企业进入高科技材料领域的契机,双方一拍即合。
2007年7月,双方正式合作。同年10月,由成都有机与江苏远宇电子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成都中科来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独立运行。成都有机用技术入股,占整个公司股权的30%;潘中来以资金入股,包括后期投入,在1.5亿元之内,占公司股权的55%;研究团队占15%,其中10%由潘中来代持,用于今后技术开发和研发人员的奖励。总投资规模达到1.5亿之后,再根据情况商讨增资或是稀释股权。中科来方接纳了成都有机锂电新材料与电池研发团队,以其雄厚的技术积累,继续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环境友好的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同时,潘中来引进了对镀膜技术和设备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电技术控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组织了另一支在技术上相互配套的专业团队。
企业家主导,产业化迎来曙光
以企业家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形成后,科研人员回归到原有的产业前端位置,可以有更多精力关注材料创新和工艺的深度研究。在2008年底,经过与客户的现场交流,潘中来确定以可尽快与市场衔接的陶瓷隔膜为公司先期的主要产品,同时将复合新型聚合物隔膜重新研发,进行深入技术攻关,并力争使其成为公司下一代产品。同时,为了验证材料检测技术的工艺可行性,潘中来决定由远宇集团投资,在常州建立锂离子电池生产检测示范线,立足电池材料验证及电池技术储备。
各展所长,造就成功范例
科学家要承认自己的局限和短板
当前科研人员普遍存在两个观念上的误区:一个是技术至上的思想,把技术摆在过高的位置。实际上,市场前景是应用型科研选题的重要参考依据,技术若无法为社会所用,就违背了这类研究的初衷,使其失去了价值,产业化也会越走越盲目。
挑选合作伙伴是成功的关键
从高技术的特性和产业化的特殊要求出发,合作企业的挑选尤为重要。潘中来重视技术创新更甚于产品本身,所以他对科研的理解性和包容性比一般人要强。潘中来表示:“我确定合作项目并不是为了短期赚钱。”他更看重邓正华团队的科研能力,即使在电池隔膜无法进行产业化的低谷时期,潘中来也没有否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绩。
科学家和企业家优势互补成大业
把目标清晰化一方面是产业化推进最关键的环节,另一方面也是团队积极性充分调动的必要保障。企业家的作用,在于从他丰富的市场经验和风险驾驭能力出发,判断技术的目标市场,为技术产业化设计一条可行并且适合其发展的道路。这无疑为在黑暗中盲目摸索的科学家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科研院所必须意识到,高技术成果的价值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是一个上上之选。一方面,技术与市场接轨,能够高效率地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及时向研发团队反馈市场反响,帮助研发人员更好地依据市场动态更新与提升技术。在技术力量与社会力量相融合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在不断转变自身的固有观念,吸纳更多的新知识,进而能够站在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好地实现远大抱负。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