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产业研究是我们的特色
作者:王劲松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15日

  王劲松

  北京大学工学院

 

  我想借着今天的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北大工学院和我们在产学研合作上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北京大学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文理科突出,实际上北大工学院的历史很悠久。早在1910年,京师大学堂就设有工学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建制取消。但在同年,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创立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2005年,北大工学院在力学系的基础上恢复重建。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北大工学院产学研合作的情况。我们将创新视为一个通过知识链和创新链连接在一起的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是一个接力赛,包括供应链、知识链、创新链,相邻环节的衔接至关重要。我大致将它划分为6个阶段,一是基础研究,主要由理科的教授和学生来做;二是应用开发,主要由工科的教授和学生来做;三是中试的工程化;四是成果转化及企业服务化;五是商业化生产;六是技术的扩散。在不同阶段,其创新主体是完全不一样的。

  根据这个模型,工学院成立了一个产学研合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程技术研究院,包括产学研项目、研究中心和研究院,是我们要做的研究;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与服务,包括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发展办公室和专业教育办公室,任务是把工程化向下游延伸;第三部分是我们成立的工道控股公司,下设9个产业化公司,主要是将工程技术研究院或者北大其他学院教授、专家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如果有产业化的价值,那么就交给第四个部分——工道投资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来进行产业化,让产业公司的利润保值增值,支持其他项目可持续的循环发展;第五部分是专业教育平台,将我们从应用开发到工程化以及成果转化过程里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体会,通过专业教育平台向社会进行传播和扩散。

  创新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了很多环节和主体。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创新的一面是分工,另一面则是效率。为了提高效率,选择怎样的激励机制,使大家无论在目标、利益还是在行动上都能够保持协同,这也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对于北大工学院来说,在研发阶段就引入市场机制,判断科研人员的成果是否有价值。有价值的成果如何实现市场化?有的是用现金买断,有的则用股权来体现科研人员的利益。另外,我们一直坚持走出去,与地方和企业共建了很多联合研发机构,同时设立研发基金,目前基金数额约2.6个亿。对研发团队来说,如果要申请项目,必须要得到研发基金的认可,只有获得一定比例的基金投资,工学院才会对这个项目进行立项,并且配套相应的经费。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把股份以适当的议价转让,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跟产业的结合也是很紧密的。工学院有一个理事会,很多理事都是业界精英。每年要召开两次理事会,向理事们汇报半年所做的工作,理事们对工作进行评估和建议。工学院与理事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理事们的很多建议对如何办好工学院,如何做好产学研结合都非常有价值。

  我们还有一个院友联谊会。北大一直以来都有“接地气”的问题,工学院希望能在这方面为北大做一些探索。所以与产业界等通过各种纽带增加联系,这是我们接地气的一个途径。院友联谊会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在人才培养方面,工学院专门成立了专业教育中心,一方面作为产学研结合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承担了北京大学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任务。工程管理硕士与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是一样的,目标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中国大概有3000万工程师,这3000万工程师中的70%将在35~40岁走上管理岗位。但是,从做技术到做管理的转型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国家专门设立这样一个硕士学位,帮助工程师们了解管理方面的知识。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