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健康产业发展的历史与未来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
作者:张琨 发表时间:2014年09月17日

  

  

  本刊记者:健康产业被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现在十分热门,您是如何理解健康产业的定义和内涵?

  程京:健康产业是指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等所形成的产业。而现代健康产业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以预测、预防医学为工作重点,以实时监控、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互联网的云数据库为纽带,通过对生活方式的主动积极干预,最终实现个体化的健康管理。这其中包括以公众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为主的健康教育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治未病”为主体的养生保健产业,以营养食品、健康保健产品、中医药材产品等为主体的营养产品产业,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康复产品等为主体的医药产业。

  现代生物技术将在现代健康产业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疾病预测技术、疾病预警技术、疾病早期发现和识别技术、疾病早期干预技术等技术,使“立足预防”成为可能,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现代中医药体系将是实现个性化健康管理的最佳保障。未来的若干年,现代中医药体系会成为我们解决健康问题的最佳手段。

  本刊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国内外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产业前景等。

  程京:美国商务部相关经济调研数据显示,美国健康产业虽是仅次于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的第五大产业,但根据近十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健康产业却是产业类别中增速最快的。而且美国是健康产业链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从公共服务、家庭及社区保健、医院医疗服务、长期护理服务、医疗产品到临床检验行业等,覆盖了从“公共”到“个人”,从“未病”到“已病”,从“疾病治疗”到“生活质量提升”等全领域。而基于疾病预测、预防的健康管理体系成为美国健康产业发展主流,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于基因组学的疾病预测技术更是给美国的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契机,建立了基于基因检测的健康产业模式。

  所谓基于基因检测的健康产业模式是指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人体中的致病基因、疾病易感基因等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从基因组水平评估目前及未来的疾病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预防和干预。与之相关的产业涉及基因检测、体检、健康管理、药品、营养素、运动、心理咨询等相关产业。我们设想一下,一个经过孕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优生优育出的孩子,购买了一份有针对性的健康保险,并根据个体遗传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健康体检选项,将体检数据和基因检测数据比对和分析,储存在云端,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和跟踪,定时给出饮食和运动指导,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患病,在医院和药店里都可以从云端获取病人信息,给出个性化的诊疗和用药方案。康复和亚健康阶段的营养素的补充也将根据个体需求不同而提出指导,尤其根据个人的体质有针对性地通过中医药的调理,达到养生延缓衰老的目的。在整个的流程中将基因检测、医疗、保险、保健、中医药等行业资源有效整合,打造全面的大健康产业。可以试想在个人计算机和网络产业之后,在物联网等技术的支撑下,整个健康产业链的产品及服务都完全可以在一个“健康城”中实现,集高端体检、健康养生、运动、旅游、生态农业、商务等为一体。

  在整个产业模式中,中国的传统中医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在治未病领域早已达到西方医学所不能企及的高度,中医在系统上对人体进行调理,做到未病先治。需要指出的是,早在1992年美国政府已经在全国卫生研究所下正式设立了非正统医学办公室,专门研究非正统医学的一些疗法,如针灸疗法和脊柱按摩疗法等。而在美国2030年关于医学管理的论述中已阐明解决健康问题的创新方案很有可能出在东方的发展中国家,而解决方法很可能是替代医学。其寓意已明确地指向了中医等传统医学。

  我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因此,亚健康虽属当代新概念,但其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由于中医关于“病”的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是指现代医学所言“病”的概念。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我们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

  现在已经有一些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先后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大体包括体质辨识门诊、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及传统疗法中心。这种“治未病”中心的模式,对亚健康的干预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将体质辨识与西医体检相结合,建立中西医结合体检模式。“治未病”中心在形式上与体检中心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体检范畴,对通过体质辨识筛选出体质有偏颇的人进行健康干预。中医认为,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同时,正是由于体质的不同,导致机体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也不尽相同。

  在中医体质辨析基础上,结合现代健康管理中健康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健康风险评估体系。比如,博奥生物的个体遗传检测项目可以对个体的健康状况、个人的生活习惯、心理压力等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评估疾病风险等级,形成疾病危险因素评价报告,该项目更加符合国人的实际情况和生理、病理特点。这种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将有效地为提升国人健康水平服务。在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合当代中国人群需求的健康干预方式。提供适合政府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符合市场运作模式的服务具体方法。健康干预的宗旨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提出健康管理计划并进行相应的指导,主要包括:中医辨证膳食(食疗、药膳)指导、情志调节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调整指导等。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将“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监测、分析、评估、维护的全过程。该服务系统中的技术包括现代科技的检测方法,并结合中医学的相关适宜技术,这类技术应是已被实践证明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行,老百姓乐于接受。

  本刊记者:目前许多产品、技术、机构等,都用“健康产业”的概念重新自我包装、希望从这一新兴产业中分一杯羹,面对“健康产业”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的乱象,您认为应该制定怎样的标准和游戏规则,才能促使这一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程京:整个中医学说就是广义的养生学,影响了中国近3000年。中国人的健康养生理念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长期被掩盖的需求开始爆发,这也是健康产业乱象产生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健康产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政策规范和引导,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和部门;缺乏中国人健康标准数据库,没有准确描述健康的指标体系;国人对健康的认识、产品的认识不足,某些产品的功效容易被夸大;健康产业高端产品严重缺乏、技术准入门槛低,各种产品鱼目混杂,检测技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产品评价体系缺乏,包括功能评价、使用效果评价等。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搭建政府平台,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监督部门,让所有产品在这个平台上自由竞争;由政府投入建立中国人健康标准数据库,制定适合国人的健康指标体系;政府协同各权威健康管理机构,加大健康知识教育和宣传力度,加大对健康产业产品、技术认知的宣传,特别是需要杜绝对某些“玄幻”技术/大师的盲目追从,让国人有区分产品好坏的能力,引导民众有正确的健康观和健康消费理念;优化和提升健康产业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准入门槛,查处一批低劣产品,并建立对健康产品的监督检测技术;建立全面的产品评价系统,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有很大不同,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很有可能不同于其他产品,如中药的评价体系一定不同于西药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全面的产品评价系统也将是健康产业面临的一个难点,而解决这个难点就需要在技术上的创新,需要在这个领域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

  技术与人才则是健康产业持续发展关键,相关的创新激励政策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健康产业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体系研究,特别是专业化的人才都将应运而生。这些都是促使这一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有力实践。

  本刊记者:在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中,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程京: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我国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既有发达国家的疾病,又有发展中国家的疾病,而且病人数量比较多,有利于样本收集和验证。发现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历史很悠久,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体系。在现代生物学技术的推动下,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将发展个体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的传统优势相结合,加强方法学研究和临床评价,提高中医辨证施治的能力和水平。以饮食调节和保健品为例,市售保健品标注功能繁多,都声明无毒副作用,但其性能多有寒热之异,偏补者居多,偏泻者亦不乏。乱用保健补品对人体的健康有害无益。因此在使用时,要全面了解它的功效特点,根据体质的寒热虚实选用,而符合这一中医理论的体质分类芯片将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基因检测可以指导人们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进行疾病预防,符合我国中医提倡的“治未病”的健康观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围绕中药资源、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监测等有一系列的中药现代化手段,比如通过对中药材中有效成分和农药残留的芯片检测平台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为中成药制备企业提供服务;针对个体药物代谢和食物不耐受(中药材)的检测,也能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用药。

  目前社会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从社会方面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中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一定会带来健康管理的迅速崛起,这是国际上健康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经济方面分析,国际上公认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1500美元时,健康管理产业会迎来发展的高峰。随着中国城镇人口的增加,人均GDP的稳步增长,部分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城市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群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则是大家共同需求的惯性趋势。

  另外,中产阶级的形成,老龄化社会的迅速来临,为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发病率的逐年攀生,亚健康人群的大幅增加,全社会医疗及卫生支出越来越大,都呼唤着健康管理产业的全面起步和腾飞。国外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已充分证明,健康管理不仅能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更能大大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无论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这都是最大的福音。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