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健康产业的创新与思考
作者:王滔 发表时间:2014年09月23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理念与保健需求不断提高,加之我国丰富的药用和药食两用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理念和文化,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中国引领世界健康产业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如何在席卷全球的“健康产业浪潮”中把握发展良机?中国健康产业如何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出的创新之路?中国医疗如何实现“关口前移”、变“有病治病”为“防未病”?这些都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健康和健康产业的定义

  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对“健康”作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一种完美状态。”1978年WHO在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即所谓的“大健康”概念。

  与“大健康”概念相对应,“健康产业”的内涵及外延也应是宽泛的,不仅包括传统的医药卫生产业,还包括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产业,甚至文化体育产业的一部分。目前,世界上对“健康产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定义,业内对其的诠释也不尽相同。美国两届前总统克林顿和布什的经济顾问、著名经济学家约翰·保罗·皮尔泽(2002)在其著作《新保健革命:下一个兆亿美元产业“财富”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把笼统的健康产业区分为“保健产业”和传统的“疾病产业”。“疾病产业”(即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业)的服务特点是“治病”,即在人们罹患疾病之后对其身体、心理、精神等疾病状态进行干预,最终实现治愈疾病的目标;而“保健产业”的服务特点是“治未病”,即在人们尚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时,以主动管理、提前干预为手段,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为目的。因此,国内专家学者把“健康产业”定义为“旨在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一系列有规模的研究开发、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行业的总称”。

  国内外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外健康产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源于健康管理的现代健康产业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政府出台政策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1973年通过了《健康维护法案》。英国、德国、芬兰、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组织,或颁布了相关健康管理法规。

  美国是健康产业链发展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枢纽的健康产业链已经成为美国目前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据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数据摘要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美国健康产业链总就业人数增加了76.58%,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增长了275%)和“个人与家庭帮助服务”(增长了212%)。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现又处于经济衰退期的美国,能取得这样的就业业绩,这不能不说是健康产业拯救了美国就业。

  欧洲的健康产业发展是建立在其悠久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的,其不但在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商业保险服务于国民健康,而且带动了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实验设备、体育健身、旅游、餐饮等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英国的健康保障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建立,并于1911年颁布实施《国民保险法》,是社会福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定最早的国家,早在1883年俾斯麦执政时期就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实行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德国的商业医疗保险也与个人预防服务相结合,实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社会化。芬兰健康管理模式以社区为基础,在国家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指导下,通过对人们饮食行为的干预,在冠心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69-2001年,芬兰北卡省和全国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75%和66%。

  日本也是世界上建立健康保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日本于1922年制定了《健康保险法》,1927年正式实施医疗保险。日本通过法律保护、政府监管、管办分离等形式,使日本的各种健康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日本的健康保险体系将预防保险纳入附加给付范围,鼓励健康保险的预防性支出,如健康促进等健康风险管理,帮助控制后端医疗服务压力。在健康食品产业方面,日本和美国同样也是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国家。美国在1990年和1994年分别颁布了“营养标签与教育法案”(NLEA)和“膳食补充品健康与教育法案”(DSHEA),以加强对功能性食品和膳食补充品的管理。

  我国健康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但现代健康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健康管理在我国只经历了1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健康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健康产业的外延呈现出不断扩展态势。按传统行业概念,我国的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产业(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制药等)、和非医疗性产业(保健品生产与销售、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体育健身、养生、美容等)。

  第二届世界健康产业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2013.4,北京)为新形势下我国健康产业重新作了架构与界定。根据新的界定,我国当前的健康产业由六大基本产业群构成,一是以医疗服务、药品与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非(跨)医疗产业,三是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四是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五是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六是以医药健康产品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流通产业。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庞大健康产业群及较为完善的健康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在医药方面已拥有生产企业4000多家、中外合资合作医药企业5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13000余家、医药零售店362000余家,医药产业总产值已经从1978年的79亿上升到2008年的8700亿,销售收入达8253.62亿元,位居世界第七,医药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2%上升至2008年的3%。我国医疗保健方面已拥有注册医疗机构有90.7万个,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机构有4000余家。据相关采样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健康服务市场2008年年销售收入在3500亿元以上。我国健康食品行业发展也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中国营养保健理事会理事长赵文祥在2011年5月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期间表示: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约1300亿元、保健用品约3000亿元,其中仅功能纺织品就高达约1500亿元,营养功能食品(包括VA油、营养强化面粉、铁强化酱油等)保守估计也约有数百亿元,合计产业规模已超过5000亿。

  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带动中国健康产业的大发展。据保守估计,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但目前我国的健康产业与世界发__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2007年美国的国民健康支出约为2.2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16.3%;到2017年健康消费支出与GDP比会上升到19.5%。而我国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又比如,欧美国家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的花费占总支出的2%以上,而中国只占0.07%。因此,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市场升级必将成为现在乃至未来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焦点。

  新技术带来健康产业的新机遇

  最近,美国密西根大学DavidA. Zopf博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介绍了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特殊形状的气管支架,挽救了一名20个月大的男孩生命的案例,引起了从计算机、新材料、3D技术、医疗、制药、美容整形到保险行业等多方的关注。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技术正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耳熟能详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3D打印、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可以为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技术进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逐步提高,这与我国相对滞后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民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看病难”、“看病贵”没有解决,又即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在国民健康保障体系相对健全的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尝试通过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来解决这个问题,即通过健康管理使患者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并有效地降低医疗支出,但昂贵的诊断设备和繁琐的流程助长了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仅美国,每年就有超过2万亿美元花费在医疗保健上,相当于美国经济产出的近五分之一,而在30年前,这个数据仅是十分之一不到。在我国现有健康产业欠发达、医疗资源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加强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物联网,实现家庭、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共享,综合分析饮食、锻炼、体检、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大数据,可以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此外,利用物联网、移动数据终端、3D打印这样的新技术开发家用、便携、个性化的设备来改变现状。除此之外,家用的检测仪器将真正实现远程无创检测,通过体液、声音、气味来分析判断健康状况并报告给健康管理机构。科技将引领健康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实现早期预测、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完善行业标准、规划产业布局

  健康产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不但药品、保健品、医疗技术、食品安全需要由国家制订并强制执行的政策法规,还需要在保健咨询、健康管理、运动健身、美容养生等领域制订更完善的产品或行业标准。通过实施政府主导的信息共享平台,对医疗机构、疾控中心、体检中心、学校以及药品、食品、保健品生产与销售等海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使政策制订部门全面掌握国民健康需求,迅速出台符合产业发展特点的政策,引导科技创新的方向,建立生产和服务企业的诚信链条,培养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大数据服务还可以帮助政府规范市场秩序,监管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使健康产业真正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传统健康行业链的升级融合

  如果探究“健康”概念的商品属性,还可以归纳成“健康”的生产、服务、流通三大环节。健康产业的特点是越贴近终端消费者越有发言权,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患病人群的生活习惯、健康数据、精神状态、消费能力都是企业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物联网的各种信息传感器进行采集,数据建模分析,开发相关应用。例如,具有GPS功能的移动通讯终端不但可以暴露用户是否有健康饮食习惯,是否有健康生活方式,潜在健康需求是什么,还可以通过短信、网络搜索关键词、微信和微博的关注对象来“泄密”用户的思维方式、心理健康状态、消费能力。谷歌的“Dr.Google”工具可以使用者分析出现的个人健康异常,给予处置建议。“Flu Trends”工具分析网民搜索的关键词组合,比如“感冒药”“药房”等,预测的流感发生趋势与官方公布的数据高度吻合。通过互联网家用便携诊断仪器收集健康信息,分析潜在需求,提供健康咨询与管理,B2C、C2C的销售方式等等必将带来生产、服务、流通的融合,消费者只需要面对一个专业的技术平台就可以实现诊断、咨询、采购、健康教育的一条龙服务,而且健康数据终生保留,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当然,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包括健康信息的共享是必须建立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接受法律的监督和保护,这样才能避免引起像“棱镜门”那样的恶劣反响。

  满足个性化需求是产业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保障公众健康方面,特别是在延长居民预期寿命、降低儿童死亡率和防治传染性疾病上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中国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发生巨大变化,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中国健康损失的主要原因。例如,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常常涉及个人年龄、性别、饮食结构/习惯、遗传背景、工作/生活环境等非常个性化的因素。以解决公众健康为目标的传统健康产业布局尚未随着时代发展形成以个体健康为目标,能够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终身化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康产业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必然涉及带动产前筛查、功能医学、营养食品、运动健身、诊断体检、疾病风险评估、基因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和行业的协同发展。目前,功能医学的研究与应用发展迅速,其着眼点是充分考虑人的个体差异和机体的整体调节。简单地说,功能医学是通过系统检测个人的体内环境,评估身体器官无明显病理变化时的功能状况,提前给予预防性干预。功能医学检测包括:生理代谢功能分析、内分泌系统分析、营养状况分析、免疫系统分析、肠胃道系统分析、基因检测,由此提出通过运动干预、饮食干预、保健品干预、药物干预的个性化处置方案。

  此外,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技术和基因技术应用逐步从医疗、科研渗透到健康产业的其他领域,如体检诊断、营养干预、美容整形、运动健身等。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了多个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基因位点和中西方人群之间的差异,为糖尿病、肥胖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营养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最近,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高调宣布切除双侧乳腺,原因是为了预防乳腺癌。她因为遗传因素带有BRCA1基因突变,具有BRCA1基因胚系突变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为60%~80%,是普通人群风险的10倍左右。从肿瘤靶点药物的疗效来看,个体差异更加明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点抑制剂的应用。201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ASCO)年会上发表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GFR基因突变患者接受EGFR靶点抑制剂治疗有效率为66%,而非突变的人群有效率仅为8%。由于白种人EGFR突变较少,该类药物在欧美的临床试验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却在突变较多的亚洲人群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人类基因测序、解析成本大幅度减低,使基因水平的疾病风险预测成为可能。虽然基因测序领域的仪器大多由罗氏等国外大公司垄断,但深圳的华大基因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中心。与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聚多国之力耗资30亿美元才完成第一份人类基因组序列相比,目前数千美元的个人基因组测序费用已经很低,但正在开发的第三代测序仪将把测序成本再下降一个数量级。华大已经完成数万人份的基因组测序,海量的数据库中已明确功能的基因可用于疾病的预测、早期诊断和治疗。其他以个性化应用为特点的领域还有造血干细胞库、脐带血库和美容整形行业。处于青壮年健康期的人可以简单地通过G-CSF等刺激从外周血收集自体造血干细胞,在衰老或重大疾病时重建免疫系统而不用考虑任何免疫排斥反应。

  因此,随着人们对生理健康、心里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借助多学科的技术进步,提供“信息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是现代健康产业发展由粗放到精细的必由之路。

  作者介绍:王滔博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湖州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主任。2002年毕业于日本国立浜松医科大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专业。主要研究成果HMPL-004已成功开展美国III期IBD临床试验,是我国植物药开发的突破进展。

  致谢:本文章受到苏州职业大学食品营养与检验系汝骅副教授的协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