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培养探索
作者:王万森 发表时间:2014年09月26日

  当今世界,以智慧地球、智能城市等为标志的社会智能化进程势不可挡,以智能机器人、智能网络等为代表的智能应用需求层出不穷,智能科学技术已经被推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舞台,并将引领信息社会走向智能化时代。

  信息社会的智能化进程孕育了对智能科技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一进程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科技人才?国家教育体系如何满足时代发展对智能科技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智能科技人才?等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高校的高度关注,并应尽快上升为高等教育的国家战略。

  学会先行

  2001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CAAI-9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史上留下了两个历史性的贡献:一是大会接受了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的韩力群教授等学者提出的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逐步建立本科专业的建议,并由钟义信理事长提议将该新专业的名称确定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二是大会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王万森教授任主任),并把筹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2002年12月1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这次大会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向全国高校发表了“加快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建议”,该建议也被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北京宣言”,在国内部分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先驱的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置申请,分别于2003年10月26日、11月26日和12月5日通过了专家论证组、学部和学校评审,并于12月15日前报到教育部备案,同年年底在教育部备案通过。

  2004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专业代号080627S。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诞生和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开端。

  探索成长

  自2004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首届学生入学至今,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经走过了九年的不平凡历程。截至2013年3月,全国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该专业的院校已达24个。并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已被正式列入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代号为080907T。北京大学的“一大基础,三个核心”;中南大学的“精品工程建设”;北京邮电大学的“意识-情感-理智三位一体理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入手”;重庆邮电大学的“以智能技术的前沿性+信息处理和系统的跨学科性作为专业特色”;武汉工程大学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大连海事大学的“结合学校行业特色规划培养目标”;上海理工大学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以及各高校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的经验等,都是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选择了一条将国外引进与自身提高相结合的道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优秀创新团队,采取的是国内外引进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办学方法。其他高校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有效建设措施。就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而言,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高。这一优势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任重道远

  十余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以其对我国智能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以倡导、协调、推进、创新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为宗旨,在开创、引导、发展、繁荣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先后组织了18次各种类型的活动,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平台。例如,面向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暨教学研讨会”;面向全国智能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华为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等。

  在这些平台,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绩虽然可喜,前路依然漫长,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尽快完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整体特色、凝练特色专业方向;加快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具体表现在一级学科增设、专业规范确定、实验平台设置、实训基地建立、教材编写规划、教学资源建设上还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争取在我国学位体系结构中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把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是我国全体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相信在各个高等院校和人工智能学会的共同努力下,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更好的明天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