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互联网:引起全领域变革
作者:樊会文 姚磊 发表时间:2014年07月23日

  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速渗透,成为推动人类生存形态、人际关系乃至社会体制变革的强大力量。到2013年底,互联网已经覆盖全球近40%的人口,用户数达到了27亿,其中6.18亿的中国网民数量接近美国人口总数的2倍,高居全球首位。互联网消除了地理界限,使得地球成为即时联络的“地球村”,虚拟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新疆界。互联网应用已经从量的积累跃迁到质的变化,其所引发的不仅是一场突飞猛进的信息革命,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当前,通信网络、终端设备、软硬件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使得互联网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上也越来越多元化,互联网呈现出移动化、宽带化、泛在化的发展趋势。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更快、方式更灵活、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信息海量、交互即时、开放共享、相对自由的互联网环境下,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那些最基本的观念、方法和体制均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首先是互联网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现在的人们逐渐开始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规则来理解、判断和处理周边的人物和事物,产生了新的互联网思维。一方面,互联网信息传递快,网络上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断,使得人们认知过程加快,渐进式的思考过程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容量大,有些信息甚至难辨真伪,加大了人们的理解难度,这些都对人们观念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网络舆论空间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互联网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观念上的争斗,那些真正掌握互联网运行规律的人们则更有可能最终占据思想舆论的主导权。

  其次是互联网引起人们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由于互联网能够在瞬间让身处异地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生产生活各方面出现了众多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传统的生产制造需要现场的人为操作,而自动控制、远程维护使得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生产的误操作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使得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能够通达落后的边远地区。传统的商贸流通需要直接的交易和付款,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使得交易过程完全网络化。互联网金融提升金融业务效率的同时使得资金动态流动更加精准。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拥有任何一种传统媒介都无法比拟的丰富多样的表现方式,多媒体、虚拟现实、多维全息等都为传统的信息展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广告、会展、宣传等众多信息传播活动更加炫目多彩。

  再次是互联网引起社会管理与组织体制变革。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组织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有了直接沟通的渠道,导致中间管理层级不断减少,促使组织越来越扁平化。组织的扁平化,一方面使得决策者能够准确把握基层动态,另一方面使得操作层也能更容易了解决策者的决策意图。

  互联网在政府与政府、政府与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一方面提高了政府行政运转效率和处理公共事务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监督的效力,推动了政府管理模式从管治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为政府良治提供了新的手段。一时间,信息公开、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网络信访、微博互动成为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政府网站成为公众了解政务、建言献策、咨询投诉、监督政府的绿色通道。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阶层划分的定论,突破了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地位的理论观点,使得民众参与政治治理更为直接,形成了网络民主的良好氛围,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各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环境,使其朝着公开、透明、责任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关键在于其提供了一条高技术、高效率、高附加值却几乎不增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互联网向农业领域渗透,优化了农业生产方式,健全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走向生态化、设施化、精细化和产业化;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渗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引发生产方式变革、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了新的协同化创新体系、智能化工业装备、柔性化生产方式、集约化资源利用、精准化管理模式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运营效率和水平;互联网向服务业渗透,使得金融、商务、物流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模式和服务经济加速兴起,衍生了新的业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向教育领域渗透,使得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化汇集,为向成千上万的不同阶层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开启了巨大的机会。

  总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由此引起的创新变革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它正在引起人类经济社会几乎所有领域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基于互联网的大创新、大变革时代。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