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新三农内涵探析
作者:侯满平 杨君 发表时间:2014年07月25日

  “新三农”是指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三农态势,有区别于传统意义的“三农”问题。新三农包括新农业、新农人、新农村。农业发展状态决定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民的生存状态决定农村的总体面貌。有什么样的新农业,就有什么样的新农人,有什么样的新农人就有什么样的新农村。

  蓄势待发的新农业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新四化的大背景下,新的农业发展要素可以概述为:现行土地政策制度、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农业劳动条件、农产品质量与售销、农业生产过程的支持系统、新农业功能、农业在“三农”问题中的地位、农业的存在形式。

  现行土地政策规定:农用地所有权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属于集体中的家庭成员;允许合法流转(只能在集体土地范围内流转),为满足家庭农场适度的规模化的土地需求创造了条件。土地流转也解决了土地无人耕种或抛荒的问题,同时也为农民收入增长创造了条件,为新的农业组织形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传统的固守在小块耕地上的农民,留守在农村的主要为妇女、老人和小孩,他们是从事农事活动的主力军。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去了。这种劳动力形态引起了“谁来种田”的热议,鼓励新农人出现的呼声越来越高。

  新农业的劳动者应是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有理想追求的新式农民或农业企业组织,同时传统的农业劳动者还会以相当的数量与之共存。

  传统农业劳动技术手段简单,即以人畜为主,人工捉虫、人工施肥锄草、畜力耕地。新农业的劳动手段可以借助现代的工业技术及机械化,人的体力消耗大大减少。同时,现代的化学肥料与农药还得使用,但鉴于粮食质量安全呼声的高涨,生态有机肥及有机农药或生态物理防虫手段也在应用。土壤污染问题也应得到重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农业用水、用电、农用交通、农田减灾防灾等基础条件都可以通过应用现代技术予以改善。

  传统农业基本不考虑销售问题,或被统购统销或自用。新农业的农产品质量与销售已成为头等大事,农产品的特色化、优质化、生态化及有机化也日益被重视。各地都在推出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地产地销或即产即销的新概念也被认同。使任意一个地方的农产品都能走出国门。农业电商的兴起助推了各色农业新组织的诞生。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总之,农产品的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营销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农业企业集团等在内的许多机构都参与其中。

  农业生产过程的服务及支持系统已开始兴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性服务已应用于新农业,如数字化、信息化的农业生产系统,测土配方技术的广泛应用,种养殖技术咨询与培训,温室大棚的建设组装,种业、农药、化肥及耕收、播种服务供给产业链的建立等。

  新农业的生态功能、环保功能、美化功能、享乐功能、体验功能越来越得到彰显。特别是出现在北上广等大中型城市及旅游风景区的休闲生态农业,以休闲园区、山庄或家庭农场的形式出现,吸引人们现场消费,从而吸纳大量的资金流。

  新农业不仅作为第一产业发挥作用,还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者关系日益密切。实践表明,新农业中各种产业链条的完善,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新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镇化建设,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业在一段时期内还是以小户农业为主,但新业态已经出现,如家庭农场、企业农场、农业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休闲农业园区(庄园)等。

  成长中的新农人

  新农人是一个专属的职业称呼。新农人可能是具有农业技术专长或农业生产及管理专长的技术人员,也可能是有理想追求,能顺应消费者高质量需求的生产者及经营者。对于新农人也应该有严格的界定,不是所有涉农人员都可称为新农人。作为“农人”,必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而为农业服务的人员,如科技专家、农产品营销人员、农业咨询服务人员、投资农业的企业家等不能归为新农人的范畴。

  目前新农人是个热门概念,许多人凭着一腔热情希望成为新农人,投身新农业实践。愿望是好的,但要经过理智的调研和思考。农业是微利行业,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考虑成为新农人。新农业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长期坚持才可能得到回报。

  另外,既然是新农人,就得有可种植的农用地,但目前有不少新农人是靠转租或转包农用地来耕作的,土地的流转是个复杂的问题。

  前景美妙的新农村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的新农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村,其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农村除农业外还有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农村也不仅是从事农业劳动者的居住地,有不少人城里人被田园牧歌的环境所吸引,也搬到农村居住。农村的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有的村庄建设得比城镇还要漂亮舒适。

  新农业需要新农人,新农人把现代的思想与生产生活意识带到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也将有新的内容。三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新三农”还将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融合,实现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

  侯满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遗产研究中心 

  杨  君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