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节能环保是企业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顾成奎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13日

  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向污染宣战。表明了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节能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抓手。

  以严格标准促行业转型升级

  在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能源消耗最大和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仍然是传统的重化工业,典型的六大高耗能行业分别是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领域,当前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0%左右,其中高耗能行业又占了工业能耗的80%,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1%。我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仍然在继续。虽然调结构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六大高耗能行业粗放的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高,污染物排放量大,落后产能仍然占一定比例。

  随着能效标准、环保标准日益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环保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能耗高,环保欠债多的企业终将被淘汰。雾霾天气的蔓延也使得这些能耗大户成为众矢之的,可以预见,这些行业未来的环保成本还会继续加大,节能环保将成为这些行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明确的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保治理并不是打压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而是这些产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借鉴国际经验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资源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是各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必然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转型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极好的切入点和契合点。

  发达国家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来看,政府的规划、调控、引导是新兴产业崛起的关键,实施财税优惠、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政府与市场相得益彰

  节能环保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在产业发展的早期和中期,需要依靠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产生强制性的节能环保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单纯依靠政府产生的需求是有限需求,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就无法满足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必须转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政府则侧重于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维护好市场秩序,只有依靠政府和市场这两股力量,使二者有机配合起来,才能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从萌芽到现在已经有40年的发展历史,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有些细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节能领域的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等技术,环保领域的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需要,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转向以依靠市场为主。针对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建议从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信息服务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四个方面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中国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与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面临严重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脆弱。破解这一难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谐并进。节能环保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面积广阔、地区差异较大的区域,更加需要坚定信心,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赛迪智库工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