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
作者:严庆 发表时间:2015年01月26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支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让创新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并提出“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中国科技界提出了明确任务。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尤其在知识到市场的转移转化过程中,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重新变得日益严重。

  2013年7月,习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要落实“四个率先”、实现“创新2020”的发展目标,就必须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的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路线选择、要素价格以及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障碍,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

  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下,科技促进发展局(以下简称科发局)经充分调研、论证,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了“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Initiative,以下简称STS计划)。2013年12月-2014年3月,科发局相继研究起草了《中国科学院STS计划纲要》、《中国科学院STS项目管理办法》和《2014年STS重点任务及实施方案》等9个文件,并于2014年3月14日向全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STS计划纲要》和《中国科学院STS项目管理办法》。

  建设科技服务网络,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勇于先行先试,始终走在前列。经过“知识创新工程”十余年来的积累,中国科学院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工业技术领域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也形成了一大批成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总体而言,这些成果及其应用模式大多是自发的、孤立的,呈“碎片化”形态,难以满足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组织全院力量,整合创新要素,启动STS计划,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使中国科学院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现的路径

  STS计划将以中国科学院业已建立的遍布在全国各地的科技合作网络为基础,围绕着新兴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发展、自然资源与生态保育、城镇化与城市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需求,聚焦若干重大主题,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集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整合创新要素,开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

  STS计划主要支持中国科学院的相关单位(包括独立法人的研究院所和各类非法人单元)向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成套技术示范与转移、专项研发与联合攻关、委托研究与专项咨询、公共检测与平台试验,以及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等5类科技服务活动,并有选择性地加强若干区域中心、专业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联合中心、企业共建中心等5类中心的建设。

  STS计划支持的5类科技服务,是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具体形式,是从思想到商品整个创新价值链中各阶段转换的内在逻辑体现,是科技成果在市场环境下实现价值增值的必要手段。

  STS计划动员全院相关研究所、相关非法人单元的力量,与政府、企业、大学、院外研发机构等一切社会力量相结合,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作出有显示度、有影响力的贡献。通过加强院外联系(Relationship),确定服务主题(Engagement),建立合作关系(Partnership),发挥组织优势(Organization),探索运行模式(Operation),引领创新发展(Leadership),集结全院科技力量(RE-POOL),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院外联系:深入了解政府发展思路与发展规划,深入了解企业、行业与市场状况,把握产业链、价值链的运动方向,提高战略判断力与策划力,发展稳固存续的院地/院企联系机制。

  服务主题:确定重大服务主题,按照服务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分解相关子系统/分中心建设内涵与目标,就社会公益性服务主题和产业技术发展服务主题,分别做出可考核可兑现的承诺。

  合作关系:根据兑现对重大服务主题承诺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院外研发机构乃至大学,确定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组织优势:突破研究所之间的利益藩篱,防止“服务”旗号下的“自有-自产-自销”,根据服务的要求构建创新链,有重点地建设分中心,体现建制化的组织优势。

  运行模式:根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总要求,探索各类分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从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向主要从优质服务中获取收益转变。

  创新发展:围绕服务发展能力、围绕服务探索机制、围绕服务建设STS网络,使得服务真正成为STS网络发展的内在逻辑,迎接创新引领未来时代的到来。

  机制创新

  首批部署的STS项目(群)大多是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已有的单一目标的分散布局的系统集成,也是对全院各研究所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一三五”规划目标的集成,与科技促进发展局提出的“重大突破”更是紧密相关。根据《中国科学院STS计划纲要》中凝练的18个主题方向上,结合已有的工作基础,着重部署了四个板块的重大任务:

  第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若干重要决策咨询;第二: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若干专项科技服务网络;第三: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黑龙江五个重点省区集中开展系统化的关键技术集成和产业化推广;第四:有选择地开展若干有重大影响的成套技术示范。

  2014年重点部署STS项目进展良好。其中,以“全国生态环境变化长期调查评估与应用”、“纳米绿色印刷技术推广应用”、“科技增粮”为代表的部分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技术研发和示范,陆续进入推广应用阶段,2015年有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实现STS计划的既定目标,规范STS项目管理过程,STS计划在项目管理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性尝试。(1)以奖代补,与研究所风险共担的拨款方式。为了使STS项目与研究所的“一三五”布局切实紧密结合,建立一种院、所两级风险共担的机制,把院拨经费变通地设计为“后补助”模式——在项目执行期,院机关按照项目预算70%的经费拨款,其余30%由研究所“一三五”经费支持;待项目完成并按照事先约定的评价标准验收合格后,再将30%的经费全额奖励给研究所。

  (2)突出科发局作为“甲方”职责,建立项目协调人制度。《STS项目管理办法》强调了《任务书》的“契约”性质。为了真正履行甲方职责,科发局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任务目标和项目要求,除了通常的技术指标外,还必须有明确的“技术服务指标”。我们将建立项目协调人制度,由科发局各处室成员担任每一个项目的协调人,负责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3)强调问题倒逼科研需求,严格限定项目申报条件和验收标准。《STS项目管理办法》还特别强调了过程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并对项目申请条件和结题验收标准进行了严格限定。在项目的遴选过程中,鼓励科研人员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出发,鼓励应用牵引的市场导向下实现重大理论成果的产业化。在项目的执行期间,鼓励科研人员突破“自有-自产-自销”思维定式的束缚,善于运用合作伙伴的成熟技术成果乃至市场上能够获得的“货架技术”,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同步、成果推广和技术示范同步。在项目验收时,把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实际贡献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给予后补助经费支持。

  发展预期

  2014年8月,习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做出重要批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将秉持“三个面向”的价值取向,紧密围绕国家“新四化”建设的核心工作攻坚克难,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落实深化改革举措,支撑经济结构调整,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为了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推动落实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和“率先行动”计划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实施,科发局正在制定《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STS计划的延续和深化,包含六大重点工程:科技服务国家农业转型发展工程、科技服务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工程、科技服务国家制造业转型发展工程、科技服务国家城镇化发展工程、科技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通过六大工程中规划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五种能力: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密切联系交流的能力;主动完善与发展自身科学技术基础图谱的能力;从“科技”和“问题”两个维度确定具体需求的能力;开展价值链上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的能力;跨越黑色地带、使科技真正服务国家目标和社会公众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