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特斯拉的营销策略
作者:黄燕婷 发表时间:2015年02月28日

 

  作为最理想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电动汽车发展坎坷,给人们留下了电池续航能力弱、驱动里程较短的不好印象;加之充电站点建设步伐的落后,令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再度放缓,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前景不容乐观。

  特斯拉的出现令汽车行业为之一振,其出色的设计和商业表现,在汽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特斯拉汽车公司的CEO埃隆·马斯克认为,真正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突破高容量电池和高性能电机等关键技术,大量生产高性能的电动车并以平民级销售给更多的人,从而加速世界向可持续交通的转变。这也是未来一个新经济的模式所在。

  在创建特斯拉之初,马斯克赋予这家公司的使命非常清晰——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非常成功的汽车公司!不需要另外一家汽车公司,但是这个世界实在太需要一家专注于电动汽车技术的公司。为了实现这一使命,特斯拉公司首先针对小众生产超级跑车,在2006年,推出了他们第一辆纯电动跑车Roadster,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2012年,随着特斯拉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推出了兼具一流赛车的响应能力和豪华房车的驾乘品质的ModelS轿车,其价格大幅降低,且在产量上达到了十倍以上的增长,并使车辆的价格降低了一半。在未来三年,特斯拉还计划将电动汽车的造价从现在Model S价格上再减掉一半,实现十几万辆级别的产量规模。

  就当前而言,特斯拉正走在计划的第二阶段——以中高端价位使更多顾客接受电动汽车。在这一环节上,特斯拉并不是采用传统的市场需求拉动和纯粹技术推动的方式创新,而是以获得产品创新需求的主动权,创造足够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客户对产品优异体验的口口相传来促进更多订单。特斯拉公司设计理念极为超前——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思考一辆车,特斯拉令Model S成为全球加速最快的轿车,双电机全轮驱动Model SP85D,0~100km/h加速仅为3.4秒;而特斯拉的Model S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400~500公里,大大超越了大众对新能源汽车续航的理想区间,突破了新能源汽车续航的极限。

  在产品实现创新的基础上,特斯拉公司意识到,若要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受众群,则必先树立起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市场策略。电动汽车是全新的开拓性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成本大,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与传统厂商不同,特斯拉将所有利润获得都用于再投资,投资于未来新的车型和技术,因此特斯拉在研发上获得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产品生产的有序进行。在销售模式上,一般企业通过代理商销售来扩大市场占有,但特斯拉却选择自行开设体验店,让潜在客户直接体验,从而直接获取订单。线下直营的最大优势在于,销售人员能够更直接收集客户对产品的反馈,令厂商与消费者面对面地沟通,这不仅更利于产品信息的传递,让客户真正理解电动汽车的意义,这是一种开创性的互利模式。同时,特斯拉从诞生之始便采用了网络直销,马斯克认为,网络营销将成为未来主流模式。消费者可自行在网上选择喜爱的车辆型号、配置、颜色等,以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在市场宣传方式上,特斯拉从未采用广告方式。特斯拉为驾驶者带来的全新体验,令多数试驾者自发地通过社交网站、博客和论坛分享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人知道特斯拉,以客户的口口相传作为宣传的最大手段。

  在售后服务环节上,特斯拉加大力度,保障消费者日常使用无忧。首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充电问题。家用充电改变了车主的对车辆的使用习惯,让电动汽车的使用就如手机一样简单。而作为家庭充电的补充,特斯拉在公共充电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巨大。单就中国市场来看,进入中国还未及1年,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建成200个超级充电桩;通过携手中国大型企业如中国联通、民生银行等,其目的地充电桩项目也已得到了有效推广,在中国70多个城市,特斯拉部署了超过800个目的地充电桩,完整覆盖商业中心、写字楼、住宅社区等多种公共区域,目前这些充电设施的数量仍在不断更新。

  另外,特斯拉的技术支援热线还可为车主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当车主的车辆出现问题时,可以拨打特斯拉的技术支援热线,技术人员通过远程服务,为车主提供使用信息并初步解决车主的问题。若车主在行驶途中车辆遇到突发状况,特斯拉道路救援计划还可帮助车主免费(在一定服务里程之内)将车辆运送到临近的特斯拉服务中心、本地轮胎修理厂或客户的家中。

  特斯拉的热销带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活跃,同时也带动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发展。它在产品功能、形式及服务上的创新提高了电动汽车行业的标准,紧随其后,已陆续有许多公司开展独自或者合作推出新的纯电动汽车的计划,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此外,为了推动行业更有效、更快速地发展,特斯拉面向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以及全世界开放了专利。特斯拉总部曾设有一面“专利墙”,墙上挂满了特斯拉申请的所有专利。可就在2014年的6月,这堵墙被推倒了,全新的墙面上写着——“从今天开始我们所有的专利向全世界开放”。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