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市场提速电动汽车发展
作者:张义斌 发表时间:2015年02月28日

  2014年没有太多意外,我国电动汽车再次高速增长,上市电动车型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改善,产销量实现了翻两番。作为被广泛看好的新兴产业,很多人对于电动汽车期望很大,觉得这个发展速度很不解渴。这样一个新兴产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及早破解,电动汽车的发展可以更好。

  战略定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技术带来了现代汽车工业,汽车也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近代以来形成了庞大的汽车工业体系。

  当前,人类再次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发展,许多传统行业面临颠覆创新发展的机遇。电动汽车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端倪的一个典型,颠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构建的庞大汽车工业。这种颠覆核心体现在用电机取代内燃机、用充电取代加油。

  从能源消费来看,电能替代将是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过去4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0%上升到17%;煤炭从15%下降到10%,石油从47%下降到41%,天然气从12%上升到15%,生物质能从12%上升到13%,其他类清洁能源从3%上升到4%。

  预计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比重将呈较快增长趋势,电能将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从消费领域看,如图1所示,1973-2011年,实施电能替代最显著的是农业、商业、公共服务、建筑等部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16%上升到43%;其次是工业,从17%上升到30%;电能替代最不显著的是交通业,从10%上升到11%,仅增加了1%。工业和交通业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62%,但其电能替代水平均较低,尤其是交通业,电能替代前景广阔。

 

 

  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将是一个漫长的博弈发展的历史过程。目前国际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正式掀开了这个历史进程的序幕。

  属性再认识

  电动汽车作为一个商品,深刻认识其产品属性对于电动汽车的推广及配套政策举措的制定都有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思维广泛渗透和跨界颠覆创新案例层出不穷的时代,特斯拉这样一个高端电动汽车品牌作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为我们重新认识电动汽车的产品属性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对于用户而言,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不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电子产品,也是一个移动终端。

  作为一个交通工具,电动汽车的出行将更加低碳环保,在减少排放、降低噪声污染等方面效果显著。同时,电动汽车也是破解基于化石能源发展模式带来的能源资源、气候环保等问题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动力、控制等技术革命性变化下,电动汽车还将在形态、功能等方面改变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内涵。在无人驾驶等技术支持下,未来也许电动汽车的共享比今天的自行车共享还更加便捷。

  电动汽车大量使用电子元器件,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控制系统,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因而可以说电动汽车也是一个电子产品。除了其大量使用的电子器件之外,电动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动力电池受技术性能制约,其更新换代时间相对于传统汽车的更新换代时间大为缩短(约为燃油汽车的一半或者更低)。这也决定了未来电动汽车的更新换代周期大大缩短,这也符合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属性。另一方面,电动汽车高度智能化依靠的大量软件应用系统,同样也有较快的更新换代周期。

  高度智能化的电动汽车也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现代电动汽车出生在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的时代,电动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都留下了深刻的互联网思维烙印。换个视角,在未来移动互联的时代,各类智能移动设备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技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车联网和各类网络平台功能应用将是一个重要形式。电动汽车如果不能适应这样的发展潮流,其自身的空间也势必有限。未来电动汽车作为智能终端的硬件将不再是产业链中的中心盈利点,基于这个终端的服务才是持续的价值增值中心。

  对于电网而言,电动汽车不仅是一个可引导充电的负荷,同时未来也可能作为一个具有系统调节用户的电源(初期将扮演应急电源的角色)。电动汽车综合效益的核心在于“以电代油”,在充电环节实现电动汽车的能源供给,是电动汽车产业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这个综合效益不仅体现在用户成本节约、节能减排等方面,还体现在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作用上。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动汽车与电网高效互动是实现电动汽车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必由路径。

  几点思考

  在密集的政策支持和广泛关注下,我国电动汽车发展还不尽人意,有人将问题症结归于电动汽车本身的产品性价比上,有人将问题归结于充电设施的不完备上,也有人将问题归结于我国电动汽车产能不足等等。而在广义的电动车范围来看,有高端的特斯拉电动汽车成功范例,也有低端的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农用车、老年代步车等等成功实践,特别是在低端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对传统摩托车、农用车的大量替代。笔者认为,这其中市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中端的电动汽车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本文试图在通常讨论的技术、标准、政策及成本等问题之外,从市场的视角来分析推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问题,以供业界参考。

  首先是市场主体认识上的分歧影响了合力的形成。目前,各利益相关方中一部分人对电动汽车预期高,而另一部分人又怀疑观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异常活跃,在传统汽车获得利润相对容易的现实面前,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产能优势的汽车企业对于电动汽车投入不足。我国整车企业未能推出具有较强号召力的电动汽车品牌以及实现大规模量产,而且主流车企的市场占比严重偏低。

  其次,用户体验的重视和引导不够。让电动汽车在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对用户的价值增值,并被用户认识认可,是电动汽车被市场用户接受的基本逻辑。运用互联网思维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等方面做足文章,是电动汽车规模化市场形成的重要方式。以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为前提,综合利用新媒体,聚焦可能的用户群,通过扎实的用户行为研究,把握规律,改进用户体验,让电动汽车新用户不再遇到传统电动汽车的不良体验。

  第三,产品性能还需要持续提升。良好的产品功能与性价比决定了该产品是否能够为用户接受的关键,甚至还可以以此弥补其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比如苹果手机,其重要的不足是待机时间短,但是其依据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仍然广受欢迎。我国的电动汽车产品在这方面还需要励精图治、精益求精,特别是需要更加重视信息与电动汽车的深度融合,提升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水平,这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内容。

  第四,秉承开放和创新的理念,建立健全电动汽车市场服务保障体系。电动汽车作为一个传统汽车的颠覆性产品,要突破传统加油站模式构建充换电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及商业模式,构建开放的电动汽车运营服务网络平台,做好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中小企业及电动汽车用户在此平台上开展电动汽车维护保养、充电导航、咨询、租赁、保险、广告、电子商务等各类服务。同时,按照“按需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充换电服务设施。

  第五,破除市场壁垒,释放市场的力量。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特别是2014年以来出台的政策可操作性大大加强,对于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的电动汽车市场发展阶段,下一步的政策扶持重点应放在破除地方保护、明确充换电服务价格机制、扶持电动汽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为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应用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