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中国智能制造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作者:安晖 发表时间:2015年03月27日

  2014年年末,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并将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推进的主攻方向,是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必将加速智能制造在工业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推动产业转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包括城镇化是同步发生的,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的不同。所以中国的智能制造,是一项跨越式的发展任务。在互联网领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种跨越式发展正在发生。探究这种跨越式发展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互联网使得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迭代更新速度大大提高了,而我国的“巨国效应”进一步加速了这种迭代。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制造业来说,这种“巨国效应”也是存在的,因为我国有着非常庞大的制造体系和消费市场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就是如何能使制造技术和产品的迭代速度加快。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发展,这将极大地加速技术和产品的迭代更新,这正是我们提出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大背景。

  三大看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制造业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出口需求疲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亟需改善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柔性生产能力并拓展国内市场需求,这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我国发展智能制造可借力国家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契机,在航空、海洋、轨道交通、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生物医疗等行业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制造技术。

  具体可期待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器人产业。继汽车、航空、电子制造等行业广泛采用机器人后,金属加工、卫浴五金、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也开始应用机器人。预计到2015年全国机器人市场销量将突破8万台,从行业分布看,钢铁、有色、石化、汽车、轨道交通、电子、纺织等行业普遍加大对集成化、精密化、绿色化、高端化、无人化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为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二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2015年工信部将下大力气发展工业互联网,加紧出台一批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工业基础设施加快向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演进升级。

  三是工业大数据。大数据应用正从零售、金融、电信、物流、医疗、交通等领域加速向制造业拓展。2015年,随着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重新审视工业大数据的价值,围绕产品研发创新、生产线监测与预警、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供应链优化管理、质量监测预测等方面开展集成应用。

  智能制造系统强调工业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工业互联网和服务互联网的融合,信息系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工控系统的安全。未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控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一是启动现有工控系统的系统性安全评估,落实成本经济的安全解决方案;二是以标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支持工控系统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三是培育工控系统安全生态体系,引导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四是加强信息安全策略体系建设和流程管理,在关键行业领域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培训。

  四大目标

  中国的智能制造由于现实的国情也需要考虑以下四个目标。

  一是强调创新驱动。我国的智能制造战略,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取代以往以投资和扩大产能为主要驱动的发展方式,借助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以创新驱动实现业转型升级。

  二是要求质量为先。发展智能制造的目的,是以更合理的成本,打造高质量的产品,在社会上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氛围,在企业形成质量为先的发展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中国制造”质优、物美、价廉的品牌形象。

  三是做到绿色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以无节制的耗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智能制造,有助于提升工艺效率、加强节能环保,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带动优化结构。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重点产业有序转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国需要破解的难题包括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环境的改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技术的攻关、落后产能的有序淘汰等。

  发展智能制造尤其需要有力的人才支撑。不论是智能装备的制造,还是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一大批既了解工业制造技术,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就目前看来,我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和制造企业这类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还不能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需要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

  (本文由本刊记者王玲整理)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