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质炼制工程团队
作者: 发表时间:2015年06月26日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50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

  1988年,在我国生物学家和化学工程学家的联合建议与支持下,国家计委批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实验室建成并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实验室的定位有其独特之处:(1)定位于生物和化工的交叉研究,既不同于现有的生物技术实验室,也区别于现有的化学工程实验室;(2)定位于国家能源、资源、医药等重大需求,从实际应用中提取生化工程科学问题,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并侧重于突破产业化过程的技术瓶颈;(3)定位于连接生物技术实验室(上游)和生物化工企业(下游)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小试、中试、和产业化技术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目前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为四个创新团队,包括生物质工程团队、生物大分子过程工程团队、生化工程介质与设备团队、生物材料过程工程团队。生物质工程团队又分为生物质炼制工程课题组、植物细胞工程及天然产物生物炼制课题组、生物催化与代谢工程课题组、生物制造工程组和生物质预处理与产品工程五个课题组。

 

 

  生物质炼制工程团队致力于非粮生物质原料转化生物基能源、生物基材料和生物基化学品的关键科学问题,其目标是建立生物质转化的绿色技术平台,为生物质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最终提高生物质工程研究的国际竞争力。该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组分分离与定向转化技术;2)生物基能源、生物基材料和生物基化学品多产品炼制工程;3)药用植物中天然药物提取过程;4)石油微生物的生物脱硫、生物脱硝及重金属生物脱除等。

  生物质炼制工程课题组是以陈洪章研究员和王岚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炼制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应用研究,提出了秸秆组分分离和分级定向转化新思路,在秸秆组分分离和新型固态发酵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秸秆高值化转化利用奠定了基础。在多年对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生物转化的研究中,课题组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工业生态学的发展,深入思考生物质资源高值化重大科学问题和共性工程挑战,提出了“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生物基产品过程工程”与“生态生物化学工程”等研究思路,并发展出了可循环生物基产品生态制造产业链新模式。

  生物质炼制工程课题组在二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不断梳理总结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生物质高值转化领域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36项,其中授权150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7项,其中授权9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利用技术平台。共出版专著19部,其中英文专著3部,中文专著16部;出版著作章节6章,其中英文章节5章,中文章节1章。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244篇,其中SCI论文112篇。

  生物质炼制工程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省级以上奖励,“秸秆发酵原料炼制关键集成技术及工程示范”获得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秸秆废弃物组分全利用新技术及其应用”和“秸秆等木质纤维素原料炼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示范”分别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秸秆固态酶解发酵燃料乙醇、丁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获得了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秸秆汽爆炼制生产生物丁醇”获得了闵恩泽能源化工奖。

  生物质炼制工程课题组课题组瞄准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以生物质燃料制备为核心,突破产业化过程技术经济瓶颈,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力争成为生物质炼制科学与工程发展的旗帜,为我国生物质产业的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生物质炼制工程课题组已具备完善的生物质炼制工业技术体系,并在10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推广,产生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