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青岛石墨烯产业的人才发展观
作者:刘振宇 管泉 发表时间:2016年02月01日

  不完全统计,我国石墨烯领域拥有各类称号的高端优秀人才212人。表1给出了石墨烯领域高端人才情况统计,其中共有院士19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15人,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29人,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5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6人,国外杰出青年人才1人,具有其他国家、省部级等其他称号的80人。

  院士主要分布在北京、合肥、长春、南京等省市,青岛无石墨烯领域院士。院士基本情况见表2。

 

 

  院士所在机构主要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等。

  杭州有6名国家杰出青年等称号专家,主要在浙江大学。深圳有1名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有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专家,在苏州大学。青岛共有3名高端优秀人才,分布在青岛大学(1名泰山学者)、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1名百人计划专家)、青岛昊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名千人计划专家),少于杭州。

  鉴于石墨烯领域研究人员众多,本文将石墨烯优秀人才界定在发文量超过3篇以上作者和专利发明量在5件以上的发明人。

  从省(市)的分布来看,石墨烯优秀人才共分布在23个省(市),其中44%的石墨烯人才分布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所占比例分别为21%,12%,11%,其次是浙江省(占7%)、湖北省(占6%)、吉林省(占5%)、辽宁省(占5%)和山东省(占5%)(图1)。

 

 

  按人才所在的城市进行统计,全国石墨烯人才共分布在34个城市,图2给出了石墨烯人才城市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石墨烯人才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北京21%,上海12%。其他城市占比均在6%以下,主要有杭州、南京、武汉、长春、合肥、成都。青岛石墨烯人才较少,仅有6位,位列全国第9位,占全国的比例为3%。

  按机构统计共有103家,其中4人以上的占12家,3人的有15家,2人以下的机构有76家。主要机构有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图3)。

  石墨烯研究机构中,大学数量远远多于专业研究所和企业,有72家大学涉及该研究领域,占全部研究机构的70%,人才数量占全部人员的71%。主要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他大学人员数量较少。

  专业研究所有25家(大学里的研究所除外),占全部研究机构的24%,人才数量占全部人员的26%。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其他研究所人员数量在4人以下。

  企业数量最少,仅6家,企业人员占全部人员的3%,主要企业分别为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科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南京新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中储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昊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机构类别及人员占比情况见表3,图4。

 

 

 

  青岛与深圳、苏州、杭州石墨烯优秀人才对比

  以重庆维普和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数据库为统计源,以发表石墨烯相关研究的论文作者为统计对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青岛有中文期刊论文86篇,论文作者239人,分布在11家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发表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有29人。发表论文较多的研究机构有青岛科技大学(34篇)、青岛大学(28篇)、山东科技大学(7篇)、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3篇)。

  深圳有中文期刊论文29篇,论文作者132人,分布在7家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发表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有5人。发表论文较多的研究机构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0篇)、深圳大学(10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篇)、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篇)。

  苏州有中文期刊论文47篇,论文作者123人,分布在11家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发表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有5人。发表论文较多的研究机构有苏州大学(18篇)、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15篇)、苏州科技学院(9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2篇)。

  杭州有中文期刊论文64篇,论文作者189人,分布在12家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发表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有6人。发表论文较多的研究机构有浙江大学(34篇)、浙江工业大学(13篇)、浙江理工大学(7篇)、中国计量学院(5篇)。

  从以上石墨烯论文数据可以看出青岛的优劣势:

  (1)青岛基础研究人才数量较有优势,青岛有239人,超过深圳(132人)、苏州(47人)、杭州(64人)。

  (2)青岛研究机构数量与苏州、杭州、深圳相差不大。青岛有11家,深圳有7家,苏州有11家,杭州有12家。

  (3)青岛的基础研究力量主要依托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目前的引进机构还未有论文产出,深圳、苏州的研究力量主要依托引进机构和本地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等),苏州的研究力量主要依托本地大学和引进机构(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杭州的研究力量主要依托本地机构(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

  基于专利的应用研究人才对比

  以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分析系统为分析工具,对石墨烯相关专利的发明人和申请人进行统计。见表5。

 

 

  青岛石墨烯产业的专利发明人有399人,10件以上的有13人,共分布在44家单位,大部分来自院校(申请量占56%),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发明人较少。主要单位是青岛大学(48件)、青岛科技大学(34件)、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3件)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2件)。

  深圳石墨烯产业的专利发明人有381人,10件以上的有25人,其中11人来自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10~20件的15人,21~30件的3人,70~80件的1人,80~100件的2人,100~200件的2人,300~401件的1人)。发明人分布在84家单位,主要是企业(申请占83%),高校及院所的发明人较少。其中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专利401件)的发明占68%,其他主要单位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3件)、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17件)、深圳市贝特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15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5件)。

  深圳形成了2个主要的发明团队,一是深圳市海洋王照明技术有限公司的周明杰(401件)、王要兵(385件)团队,团队成员有13人,其他主要成员袁新生、钟玲珑、钟辉、吴凤、刘大喜;另一个研究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要成员杨全红(22件)、李宝华(22件)、康飞宇(22件)。

  苏州石墨烯产业的专利发明人有534人,10件以上的有16人(10~20件的11人,21~30件的5人),共分布在122家单位,主要是企业(企业申请占58%),其次是院校(申请占比39%),主要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58件)、苏州大学(48件)和苏州艾特斯环保材料有限公司(20件)。

  杭州石墨烯产业的专利发明人有537人,10件以上的有30人,其中28人来自浙江大学(10~20件的18人,21~30件的8人,31~40件的1人,41~50件的2人,51~60件的1人)。发明人分布在37家单位,主要是高校(高校申请占83%)。其中浙江大学的发明人占全部人员的48.8%,其次是浙江理工大学(专利20件)、浙江碳谷上希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利20件)和浙江工业大学(专利18件)。

  根据石墨烯专利统计情况,青岛与深圳、苏州、杭州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发明专利数量少:青岛的发明专利数量低于以上这三个城市,还不足深圳的一半。与苏州、杭州相差一百多件。

  (2)创新链条不完整:青岛的创新主体是高校,与杭州类似,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少,深圳主要靠企业(企业发明占83%),苏州企业和高校并举,产学研结合紧密。

  (3)应用研究机构数量少:青岛有44家,远低于苏州和深圳,与杭州相当。缺少龙头核心研究机构。

  (4)发明人数量少:青岛10件以上的发明人数量少(13人),没有形成较强的研究团队。

  加快青岛石墨烯产业人才发展的建议

  青岛作为国内石墨资源三大主要产地之一,发展石墨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岛市设立了1亿元的国内首只石墨烯天使投资基金。同时,搭建青岛国际石墨交易中心,依靠专业的交易通道,为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证。青岛依托青岛国际石墨烯科技创新园,建设了国内首个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由青岛高新区组织申报的“国家火炬青岛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正式获批建设,青岛以石墨烯为引领的先进炭材料产业正式进入国家产业布局版图。201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和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于10月在青岛举行,青岛主动链接国际创新资源,全力打造中国石墨烯创新发展高地。以上优势为高端人才的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为使青岛市石墨烯产业尽快转型升级,结合青岛市石墨烯产业现状,对青岛市石墨烯产业人才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

  为了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要以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为载体,充分利用国家“千人计划”等政策及“青岛英才211计划”等地方各类优惠政策,引进海内外石墨烯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带项目、带成果来青岛创新创业;依托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吸引优秀创新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以人才带团队,以技术带产业,带动全市石墨烯研发与应用领域多点突破,快速发展,同时要仔细甄别,防止为了数量和统计学的意义而盲目追求数量的现象。

  (2)引进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

  目前,清华大学朱宏伟教授的石墨烯海水淡化项目落户青岛;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与青岛市高新区签署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合作协议;韩国标准石墨烯公司、香港THD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石墨烯及先进炭材料企业与高新区签署入驻协议。这是青岛市石墨烯领域引进、合作的良好开端,今后还应借鉴深圳的做法,加强与国内外政府间和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合作与交流,吸引海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青岛市设立研究生院、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合资或独资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基地;同时,发挥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联合国内石墨烯高端研发机构在青岛建立研究院。

  (3)集聚全球思想与智慧

  以201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和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为基础,每年举办一次石墨烯行业国际峰会,邀请国内外顶尖石墨烯专家来青交流、讲学,发布最新论文、成果以及行业指数,让青岛成为石墨烯领域智慧、思想和标准的发布高地,从而带动包括国际人才和全球资本投资在内的更多创新资源在青岛集聚,把产业做大做强。

  (4)优化人才生存环境

  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建设面向高端人才的宜居生态社区,解决高端人才的工作、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人才能够安心立足青岛这片土地,真正脚踏实地、无忧无虑地做好石墨烯产业。

  (5)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单纯的人才聚集并不能完全推进石墨烯产业化,政府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南京石墨烯人才聚集,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当地实际的石墨烯产业并没有得到发展,导致相关人才全部集中于常州和无锡。青岛市领导非常重视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今后应加大政府层面的宏观设计、规划、协调,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同时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制定明确的政策和具体措施。

  本文系青岛市组织部项目“全国高水平研究平台和急需紧缺人才分布调研”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