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区块链:由原型到投产
作者:冼君行 发表时间:2017年08月22日

区块链:由原型到投产.pdf

 

 

  不少人认为区块链只是一个热潮,是一小撮人的炒作,还未能成为主流科技,遑论并把它部署在生产环境上。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早期的区块链有不少技术上的限制。第一、它的速度太低,并不能处理大量高速的实时交易。第二、他并不能够把很大的档案上载到网络上,并与生态圈的参与者分享。第三、一般生态圈都有不同的参与者,若不同的参与者用的区块链标准都不一样,那他们的数据就不能真正共享。我们一般称这为“互操作性问题”(Interoperability)。然而,近半年,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不少这类型的问题,因此,很多企业已密锣紧鼓,打算把区块链方案投放到生产环境上。

  区块链技术的突破

  早期比特币用的区块链需要十分钟才能把数据储存在网络上,而且还有机会被之后的区块分叉与取替。后期出现的以太坊,也一样需要十多秒钟才能把数据写在链上。因此,区块链一直被认为是业余的玩意。然而最近开始被大量使用的超级账本(Hyperledger)与Corda,都能够每秒钟处理过万笔的交易,加上交易数据并不需要与生态圈里所有参与者分享,可以把交易数据限制在交易双方与见证人的节点上。因此,无论在系统性能与数据隐私上都作出了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处理大型非结构化的档案上,区块链无论是用开源的IPFS(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还是用国际厂商所开发的外挂档案管理系统,都能够把档案安全地分布给被授权的节点上,而不会把区块链的性能拖低,也不会无故地大量占用其他节点的容量。

  最后,在互操作性的问题上,不同的厂商正努力地利用多渠道(Multi-Channel)的设计,尝试把不同制式所产生的数据,通过中央的数据交换,把数据从一个网络移送到另一个网络。这个技术暂时还不成熟,却让不同生态圈的营运者对未来互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充满期待。今天,不少大型生态圈的搭建者,为了能够保证互操作性,都不约而同地相聚在一起,讨论用哪一个区块链的制式,务求在将来不会因为制式的问题而导致互不兼容的结果。

  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六个环节

  鉴于区块链技术已逐步成熟,不少原本在原型阶段的区块链平台,现在已考虑部署到生产环境。不同的生态圈在考虑投产之前,必须考虑下面的六个环节。

  第一,联盟的成立。目前全球有超过廿五个联盟,背后有超过五百五十家参与的金融机构与大小企业。他们不少都在等自己所属的联盟能成立一间私有的公司,把区块链项目作为一个商业平台去运作,却因为不少商业问题而迟迟未能成事。生态圈的治理亦是另一个问题。究竟是由互相推举的公司去管理,还是由新成立的公司去管理,都需要时间讨论。如何审批新的参与者,容许他们加入生态圈,需要一个大家同意的流程。最难解决的是生态圈运作时的成本与利润如何摊分到不同的参与者身上。这些问题经常令区块链项目迟迟未能投产。

  举一个例子。英国几家银行尝试合作,打造一个“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的区块链平台,从而让客户在第一间银行开过户后,到第二间银行开户时,可以迅速完成开户过程。第二家银行并不需要重新进行“了解你的客户”的流程,而是相信第一间银行在区块链上上载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的结果。这样的话,客户的体验当然大大地提升,但是第一家银行花了时间、人力、物力去为客人所做的尽职调查,只会让第二间银行得益,对自己银行并没有好处。因此,在讨论如何建立这个生态圈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如何让第二家银行付费给第一家银行,这样大家才会一起把资料贡献到区块链上。

  第二,底层技术平台的选择。今天区块链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让大家有越来越多不同的选择。除了传统的软件公司,不少金融机构的联盟亦推出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如何选择一个区块链技术,而不会在几年后要重新迁移到另一个技术上,将会是一个令大家很头痛的问题。大家都不想让今天的投资到明天会付诸东流。我一般建议大家看看同类的生态圈是用什么的技术平台搭建的。历史告诉我们,成为标准的并不一定是技术最好的,而是用的人最多的。

  我们看见过去一年,有不少非常有创意的区块链产品开发商,利用公有链的技术配合多链的设计,解决了性能的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成为主流,也因此令他们做出来的平台变成孤岛,无法与全球其他的生态圈对接。一个孤岛的价值很有限,因此必须考虑,与你同领域的生态圈正在采用什么技术作为区块链应用底层,这样才能在将来有效地互操作。

  第三,营运模式的设定。区块链平台和其他的信息科技系统一样需要日常维运与监控,其中包括了用户的增减、数码证书的管理、网络资源的调配、系统升级与数据规格的改变等等,都需要中心化的协调。普通人犯的第一个错误,便是认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并不需要中心化的管理。这是公有链才能做到的效果,代价就是花很多系统资源去做挖矿(Mining)。今天商业用的区块链,大部分是联盟链,讲究速度,不能再用挖矿的共识机制,因此中心化管理是必须的。第二个错误,便是把治理组织(Governance Body)与营运组织(Operating Body)混为一谈。治理组织可以是一个参与者定时碰面的团体,并不需要成立独立的公司;但是操作的机构必须要是一家有能力集资、采购以及把利润回馈参与者的一家独立公司。这家公司亦必须具备一定的区块链技术能力。

  欧洲最近成立了一个联盟,处理欧洲跨国贸易区块链平台的治理问题。然而这个联盟并不会处理日常的平台运作,也不会进行系统维护。他们的角色主要是订立数据标准、协调各国之间的法规、决定是否让新成员加入等等问题。至于每天的系统维运,他们则外包给符合资格的信息科技公司去处理。这些公司不单要保证系统每天正常地运作,也需要留意区块链技术最新的发展,及时把新的功能应用到底层平台上,并在必要时把应用系统迁移到新的技术平台上。这并不是贸易金融参与者会拥有的能力,也不是一般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部门会拥有的技术,必须由专业人士去处理。

  第四,人才问题。一个区块链平台在投产之前,必须要确认参与者或网络营运商中,有人员对区块链有足够的把握,一旦出现问题,有足够的人手去维护平台的稳定性。这是很多生态圈忽略的问题。

  区块链是一个十分年轻的技术,特别在公对公联盟链的搭建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现有技术团队考虑的问题,例如系统的可用性、灾备的设计等,不少在区块链平台上并不适用。区块链特有的问题,例如共识机制的设计、参与者角色的定义,以及链上链下的数据隔离,都不是传统技术人员曾面对过的问题。因此,人才是系统稳健地运作下去的一个重要考虑。不少熟识区块链技术的人员并不希望到传统的金融机构里工作,他们更有兴趣加入一些高新科技团队,特别是初创企业。结果传统金融机构在招募这些人手时非常困难。现在的趋势,就是把这些工作外包给有技术、有经验的专业团队去持续营运。

  第五,合规问题。区块链担任了大家互信的机制,中间若然出现纠纷,特别是透过智能合约产生的交易如果出现错误,那究竟应该如何调解?如果交易是跨境的,那应该根据什么地方的法律去处理?这些都是投产前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只是一般信息与文件的交换,法规问题并不算太复杂,主要的担心是数据私隐的保护。但是一旦牵涉到跨境支付等功能,便需要考虑反洗黑钱以及外汇管制等问题,也需要明确数字资产的转移是否被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所承认。不少初创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与钱包,都只关注技术的实施,并没有把这些监管关心的问题好好地想清楚,背后的风险是很大的。

  第六,风险管理。当区块链投产后业务模型亦会因此而改变,毫无疑问效率会大大地提升。但是,高速的自动化伴随着更大的操作风险,亦容易在税务以及其他的领域上,把企业暴露在违规的风险下。

  某保险公司利用智能合约与再保险公司订立自动理赔与支付机制,再保险公司又与转保公司透过智能合约自动理赔,中间牵涉被自动化的条款超过五十条,理赔流程由过去的两、三个月,缩短到几天。中间若然出现错误,规模会很大的。因此系统的测试必须一丝不苟,亦必须要准备“业务连续性计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尽管如此,今年仍是区块链投产的成熟时机。无论技术还是法规,以及从业员的增加,都让不少生态圈走出这重要的一步。明年区块链将会遍地开花,亦将会为已加入的参与者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德勤咨询服务合伙人德勤亚太区块链实验室领导人

  免责声明:本文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任何德勤有限公司、其成员所或它们的关联机构(统称为“德勤网络”)并不因此构成提供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在作出任何可能影响您的财务或业务的决策或采取任何相关行动前,您应咨询合资格的专业顾问。任何德勤网络内的机构均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通信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