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肩负战略使命,用活创新机制
——访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樊仲维
作者:黄晓艳 发表时间:2017年11月09日

 

  本刊记者:请您谈谈2003年11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在中科院整体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樊仲维: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以下简称光电院)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定位是兼具总体管理与总体技术职能的高技术研究单位。依托光电院成立了若干中科院的专项总体部,在中科院机关的领导下,具体执行及落实中科院的战略部署。同时,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光电院以开放的态度与中科院内外的研究所、高校等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广泛建立了合作关系,基于光电院科研方面的优势,围绕智能制造、城镇信息化领域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工作,希望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关键和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供给者。

  本刊记者:光电院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请您与我们分享你们在总体管理创新机制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樊仲维:建立光电院的初衷就是要打破传统格局,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从国家的战略需要入手、基于中科院光机口研究所既有基础,光电院组织参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协同各所争取大系统任务,建设公用技术平台,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光电院“总体”的引导、管理与支撑能力,确立“总体管理”的内涵,建立“总体”的信誉。

  光电院在总体管理工作中,秉承服务的宗旨,结合实际,针对每一个总体任务的不同类型、不同要求,按照相关政策文件,分类设计不同的管理流程,同时,重视总体管理的细节,努力做目标和过程的协同,并与各参与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宣贯、协调与沟通,尽可能达到理念上的一致,行动上的一致,确保任务目标顺利达成。

  本刊记者:光电院围绕总体定位,通过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在光电工程、航天航空和应用科技三大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系统和总体模式。请您着重介绍你们在光电工程领域所做的科研攻关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樊仲维:光电院在光电工程领域的优势集中在准分子激光、全固态激光、激光测量、光谱成像等方面,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大任务,产出的成果有些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北京市和中科院的重点实验室。近年来获得过国家级奖励。

  起步于2002年的全固态激光技术团队,经过多年发展,已产出皮秒激光器、钕玻璃激光放大器、大能量短脉冲激光器等多项具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皮秒激光器是超精细激光加工、高精度卫星远程测距等领域的理想光源,在我国先进制造领域、国家卫星测距网组建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团队早在2008年就研制出大能量全固态皮秒激光器,在1kHz重复频率下红外脉冲输出能量达到20mJ,脉冲宽度小于20ps,主要性能指标处于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多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研制的皮秒激光器已在国家重大科研工程和工业制造中获得广泛应用。在国家重大工程——神光III主机装置中,预放大器承担着脉冲能量预放大、光束质量主动控制及系统光路准直等三大功能,是系统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件。光电院研制的激光预放大器共计48套,已安装运行。

  激光显示团队在“十一五”期间从“863”项目和中科院项目起步,将激光显示技术方向贯穿始终。组织包括中科院物构所、长光所、理化所、半导体所、海信公司、长虹公司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一系列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同时,在国内组建了“激光显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团队先后开展光谱成像技术、计算光场技术以及数据增强技术的研究,目的是改变为提高分辨率不断增加光学焦距和口径的线性发展的传统思维,利用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结合传统光学探测技术,实现探测能力的提升。目前已将研究基础最好的光谱成像技术推向工程化,分别承担了两个航空光谱相机型号任务的研制工作,同时,采用计算光学技术研制了两台星载高光谱相机和一台星载超分辨率相机,在相同指标条件下重量比传统技术轻了数倍,产品受到了国际广泛关注,已有多个国家前来商谈商业卫星合作事宜。目前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直至工程型号研制的能力,成为引领我国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准分子激光光源研发团队联合国内优势单位,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光刻曝光光源的研发任务。建立以技术总体为牵引的组织、分层实施为运行管理机制的总体管理和技术开发模式,有效支撑了02专项研发任务的顺利实施,突破了高性能准分子激光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高性能准分子激光系统从无到有的跨越式突破,并在国内初步形成了专利布局。形成以“光刻曝光光源”、“光刻光学参数检测”、“极紫外共性关键技术”三大研发任务为主线,以“光学”、“电学”、“机械”、“控制”等专业技术为辅线的矩阵式研发模式。

  光电院通过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周到的管理服务,在同行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本刊记者:光电院在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在您所参与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中,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您有哪些经验和体会想要告诉现在的年轻科研人员?

  樊仲维:挑战在于科研成果的可转化性,即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我本人最深刻的体会是,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的科研成果实用性还存在差距,不能直接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希望年轻科研人员,能扎扎实实抓住真问题不懈努力,不回避困难,拿出五年小成、十年大成的心态,沉下心来循序攻关,形成一些真正解决企业发展的特色技术,不能急于求成。

  本刊记者:光学在战略高技术领域里的应用越来越多,且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激光技术入列国家重大专项。您认为,中国在激光技术和产业方面是否有创新和领先的可能?

  樊仲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激光技术应用的大国。比如在激光显示、激光精密加工方面,我国的应用市场和范围是最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会比西方国家更能触摸到新问题、新挑战。结合我国已有的科研产业人才优势,以及先进设备集群优势,是有做出创新和领先成果的可能性。

  本刊记者: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有哪些思考?

  樊仲维: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光电院已发展成为以光电、空天及应用全链路突破创新为特色,以跨领域系统集成创新为重点,引领空天信息、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创新的国立科研机构。

  创新的重要前提是找出科学问题。未来,光电院将会继续关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关注我国高速发展中的人口、健康、环境、生活质量改善与国情紧密相关的“中国问题”,从中凝练并提出科技解决方案,使我们的创新工作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