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
作者:尹峰 臧冀原 许斌 发表时间:2017年12月15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6年底,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首次提出“选择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为此,广东、福建、江西等省份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的遴选、培育与建设。

  “智能制造示范区”是指通过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打造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等举措,基本实现了本区域制造业的智能转型,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备较强示范推广价值的区域。

  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以推动区域制造业智能转型和培育智能制造支撑产业为目标,以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注重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突破,注重智能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应用、注重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水平提升、注重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推广、注重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完善、注重智能制造发展环境优化,不断探索形成区域有效推进智能制造的经验、路径和模式,推进区域制造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智能制造示范区发展目标

  通过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区域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制造重点领域初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要突破。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攻克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与系统,积累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重点领域智能转型成效显著。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普及率达20%以上,企业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成效凸显。建成一批国家或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与2015年相比,试点示范项目实现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0%以上。

  ——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培育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供应商,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基本建立。

  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路线

  建立高效灵活实施机制

  组织成立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本地的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划布局、运行机制、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由地方主管领导挂帅,成员包括但不限于工信、发改、科技、教育、财政、工商、税务、金融、土地、规划、人社、市政、交通、住建、质检等部门以及承载示范区建设的相关市(区、县)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承载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的相关市(区、县)等,具体负责协调、落实、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与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相关项目和事项的“绿色通道”服务模式,大幅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明确审批时限。探索成立智能制造示范区专业服务平台,整合分散在各相关部门的企业服务职能,打造系统、高效、便捷的更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和集成服务平台。强化企业的市场创新主导地位,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和项目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培育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1、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

  围绕区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先进控制系统、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集成应用,促进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艺模拟仿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智能决策支持等核心工业软件的推广应用,实现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业务与财务等关键环节之间的高效协同与集成。

  2、开展区域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聚焦研发、工艺、制造、物流、销售、运维服务等关键环节,依托区域制造业骨干企业,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以及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的试点示范,率先开展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与改造、基础数据采集与集成、实时在线检测与控制、智能决策支持等试点应用,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并通过召开行业经验交流会、媒体宣传报道、编制出版案例集等方式在制造业相关领域推广应用。同时,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的相关政策,优先推荐区域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3、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围绕效率、质量、研发、安全、节能等方面的瓶颈环节,开展自动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发展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整合系统集成商、装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等资源,结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研发一批简便易行、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方案,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工业软件等。建设区域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提供在线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与分析等应用服务和“一站式”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或大型信息化服务商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

  4、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与系统

  依托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整合国内外优势的创新能力,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不断提高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突破产品设计与工艺仿真、工业控制、业务管理、数据管理等核心工业软件。依托相关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加快工程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整合相关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的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区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将其打造成为本区域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中心和协同创新的主阵地。依托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资源,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集群布局一批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5、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服务

  鼓励企业开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装备)中的融合应用,加快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车载终端、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照明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医疗设备等智能产品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农业机械、智能船舶、智能电力装备等智能装备,提升装备的定位跟踪、数据采集、信息通信、故障诊断、状态监测等功能。支持企业在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智能产品(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平台以及相应的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通过对智能产品(装备)上传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开展远程无人操控、运行状态监测、工作环境预警、故障诊断维护、运行优化、使用方案推送等智能服务。

  6、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联合相关装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等组建智能制造联合体,在完成企业自身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为相关企业、行业提供服务,并发展成为专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相关的装备制造商、软件供应商、自动化服务商等,通过能力提升、业务升级、领域拓展等方式逐步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围绕行业、领域,重点培育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和工程总承保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能够为企业智能转型提供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装备研发、设备采购、安装维护、检测认证等服务的专业机构。

  构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1、打造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

  围绕区域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改造需求,整合优化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区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开展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推广运用、人才培训等服务,解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鸿沟。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推动区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发展成为国家级、省级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2、建设区域工业云服务平台

  依托重点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机构等,构建区域智能制造工业云服务平台,开展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运维等环节的在线协同,提升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推动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围绕产品研发、工艺优化、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服务。建设区域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云平台,集中展示和推广各行业有代表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制造业企业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之间的对接与合作。

  3、搭建智能制造检测认证服务平台

  加快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级授权质检机构等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的检验检测和计量测试、研发中试、标准制修订、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高端人才吸聚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作用。

  4、构建智能制造孵化转化平台

  创新和完善智能制造孵化功能,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实验室、技术交换中心,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众创、众筹、众包等商业模式创新。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1、提高财税支持效益

  深化专项、基金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加强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不断完善承保理赔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智能制造装备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面向符合条件的系统集成企业、工业软件企业等,落实相关软件产业政策。

  2、优化金融服务模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市场化的智能制造发展基金,积极推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其他各类基金对智能制造进行重点支持,鼓励社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领域。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先进制造业融资事业部制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化支持。积极支持智能制造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在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或挂牌融资,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工业软件企业等加强相互持股、收购兼并等资本层面的实质性合作。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企业融资租赁债权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租赁机构资金来源,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强化智能制造人才保障

  1、搭建人才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库以及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人才对接等服务。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推广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充分利用好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及高校等创新资源,支持相关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所与制造业企业共同建设智能制造领域的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等。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制造业企业深度参与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

  2、重视国外高端人才引进

  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依托智能制造的重大项目,发挥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协调作用,重点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紧缺急需的、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营造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健全便利化服务机制,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激励、管理等相关制度,妥善解决好高层次人才的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

  3、强化国内人才培养

  在制造业企业推进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各项业务融合,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建立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定期培训机制,选送智能制造领域优秀人才前往国外知名企业、大学研修与交流,培养一批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围绕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的高技能人才。

  4、加强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建设

  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扩大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培养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本科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研究制(修)订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通信类等专业教学标准,遴选建设一批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开发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鼓励企业设立智能制造内部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

  建设智能制造基础设施

  1、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虚拟化、4G/5G、IPv6等技术加快对现有公用电信网的升级改造,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在工厂内部大力推广光通信、以太网技术、工业无线、软件定义网络(SDN)、IPv6技术等,推动工厂内网络升级改造,建立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构建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模拟仿真工业互联网实际应用环境,在重点领域制造企业建设试验网络并开展应用创新,测试验证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应用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加快建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快速提高工业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建模技术。

  2、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地方、园区、龙头企业等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各方资源,围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软件服务、数据管理、测试验证等,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智能制造评级服务、专业解决方案对接、服务商筛选、工业级软件SaaS、对口政策申报等多方位服务。

  3、建设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全面开展面向设备、网络、控制、应用和数据的信息安全研究,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重点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数字认证系统、工业防火墙、工业通讯网关、工业芯片、网络交换机等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有序推进数据开放、流动、共享,数据的审计和流动追溯以及分类分级保护等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