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作者:刘壮 发表时间:2017年12月15日

 

  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加速变革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新业态以及新模式。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将重构全球制造业结构和竞争格局。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中占得先机,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制定了“工业4.0”、“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战略规划。我国也发布了“中国智造2025”,旨在为我国制造业未来10年的发展指明转型升级路径。

  “中国制造”须向“中国智造”升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说明了我国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差距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充分表明发展以机器人、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是快速提升我国经济整体实力,为实体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随着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全球掀起了发展智能制造的热潮,发达国家纷纷以发展智能制造来抢占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通过持续深化在核心零部件、软件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先进制造业向本土回流。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也积极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中来,依托土地、成本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向当地转移,我国制造业传统优势被逐步削弱。同时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提升,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将迫使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更多的智能化设备,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以此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我国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虽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环境的不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整体来看,各地区均依托自身优势及产业基础发展出了集聚地区特色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全国范围呈现出了“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如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为核心,发展出了一批涵盖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增材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的产业集聚区;环渤海地区依托有较好工业基础的河北、山东等省,在传统装备制造领域国内领先;珠三角地区轻工业基础较好,在纺织设备、陶瓷设备、服装设备等方面优势突出;中西部地区则依托西安、武汉、成都等城市初步形成了先进的激光装备集群。

  软件环节全链条缺失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而造成这一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工业软件环节的全链条缺失。工业软件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我国重点工业领域所采用的工业辅助设计、工业流程控制、三维建模等核心软件均为国外产品,致使我国缺乏对工业核心技术数据的积累,从而导致我国工业技术空心化趋势越发明显。

  设备成本高阻碍转型升级进程

  智能制造设备成本相对较高令诸多中小企业望而止步。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工业机器人价格普遍在数万至数十万不等,而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长久不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能突破,核心零部件环节约占机器人成本的70%。过高的成本价格为中小型企业带来极大的转型压力。首先智能化升级成本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中小型企业凭借自有资金难以支撑设备投入,同时各金融机构为规避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潜在风险,提高贷款门槛、降低贷款额度,无法对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支持。

  发展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建议

  提升工业软件开发水平

  鼓励行业龙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合作,围绕工业软件技术实现突破,培育一批具备研发应用于航空航天装备、技术船舶、石油化工、冶金等重点工业领域的工业软件产品,实现对国外产品的替代,全面提升我国智能制造软实力。

  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

  首先要规范民间借贷机制,盘活各类优质的民间资本,发挥民间资本借贷灵活性高、资金储备雄厚优势,为企业转型升级融资带来便利。同时明确政府资金扶持主体,从企业规模、企业盈利能力等多个维度界定扶持对象范围,从而实现对具有确切转型升级需求的中小企业进行精准扶持,保证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有效性。

  促进信息的互联互通

  健全工业大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从数据的“云、管、端”环节把控数据风险,针对数据的储存、传输、使用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控,确保数据使用安全。同时建立以工业大数据为基础的开放性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行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企业制造、管理及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服务。

  作者单位: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