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立足深港优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 专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
作者:丁宁宁 姜天海 冯春 发表时间:2019年03月20日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是中科院、深圳市、香港中文大学的“三方之子”,在建院之初就有着深港合作的“基因”,并利用深港优势互补,集聚了一大批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它也曾在长达十年间一直是深圳唯一一所国立科研机构,为深圳的科技创新发展与集聚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还是一个具有国际范儿的开放型研究平台,围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吸引了500多名海归博士,共计2000多名科技人才。

 

  探索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深圳先进院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范本。日前,记者采访到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未来,深圳先进院希望能够发挥深港科技合作的已有优势,建设成与国际学术接轨、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接轨的国际一流的新型科研机构,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樊建平表示。

  本刊记者:有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区域。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是否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的条件?

  樊建平: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下一个对外开放的重点规划区域,同时也是国家深化改革先行示范区和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区、全球创新发展高地。它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实力,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的条件,也将成为中国“十三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极。但是,我们与已有世界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并不一样。

  已有世界级湾区的发展路径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从大学到产业。先通过大学足够的科研积淀,然后辐射周边形成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先有科学源头,然后鼓励发展技术。典型案例是美国硅谷,从最初建立斯坦福大学实现科学积累,然后抓住了电子信息等发展契机,成就了今日的硅谷。

  而我们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是从产业往源头创新推,从工程、技术逐步走向科学前沿。在产业倒逼着我们思考源头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建立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体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如今要想冲击创新型世界级湾区,需要湾区的知识青年继续奋发,甚至“脱层皮”。

  创新靠人才,我们现在具有后发优势,但如何利用科技的人口红利,如何将源头和产业力量进一步结合,有巨大机遇,但也有很大难度。建立创新型的世界级湾区还需要面对一系列挑战,这一次比工业化的挑战性还要大,必须要进一步改革和开放,而且不能完全模仿西方,要深入思考如何建立高水平大学。当然,要想成为世界级创新湾区,也要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对人才的解放,采取宽松自由的机制让科学家能够“独辟蹊径”。

  本刊记者:您提到中国要从产业往源头创新走,您认为有怎样的解决方案或经验?

  樊建平:中国要往源头走,最核心的还是要建立高水平大学。不仅是认识现有世界,还要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核心技术、传承知识、培养人才。人类作为个体较难生存,需要群体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才能可持续发展。一千年来,把人类组织在一起最好的模式就是大学。

  基础科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电的发现、到新能源的利用,再到人类对细胞的认识,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是一切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的源头。所以深圳先进院提出,研究发展是要遵循从M(生产)、到E(工程)、到T(技术),最后上升到S(科学)的发展路径。

  整个广东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很高,我希望可以用市场化方式建立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深圳企业中95%是民营,每一个企业家有自己的决策权。深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应该围绕教育家、科学家自己的意志,遵循市场原则建设创新的源头力量。

  本刊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如果想要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级湾区,应该在哪些领域率先突破?有哪些地方尚存在短板、面临挑战?

  樊建平:个人认为可以在国际上寻找我国科技发展的差异化突破点,在我国具备相当科技优势的地方率先突破。比方说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在信息技术(IT)的基础上发展生物技术(BT),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发展给予充分支持,融合IBT作为科技产业发展内核。在IT时代,深圳通过布局电子信息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今的BT时代,后者又会反哺前者的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对健康的消费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脑科学及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将成为BT中最重要的一块。深圳先进院正是看到这样的庞大战略需求与市场机遇,12年来,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先后投入了近10亿元的基础研发经费,形成了十几个学科交叉、数百人的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交叉基础团队。10月26日,我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朱英杰研究员发表了深圳市脑科学领域的首篇《科学》杂志长文,破解大脑评估信息重要性的奥秘,有望提升学习和认知能力。

  本刊记者:纵观国内,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相比有哪些独特发展优势?可以率先形成怎样的突破?

  樊建平:合作一定是大湾区建设的关键词。香港地区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其科研成果需要落地,在香港会面临成本过高等问题,深圳便成为不二之选,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企业便是很好的例证。不过,湾区城市之间既存在合作,也同时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湾区建设也应该从政策上保护创新,以湾区规划作为引导,激发各个城市的竞争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市场环境。湾区的底子较薄,发展历史非常短,是千万个年轻人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构筑了整个湾区的今天。深圳先进院12年间培养了大批年轻人,7000多个研究生、2000多名员工的流动,为地方输出了大量人才。下一步也要考虑如何给年轻人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更长久地扎根下来。

  本刊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之下,深圳如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并紧跟时代浪潮?

  樊建平:十年前,深圳先进院更多地专注于“E”(Engineering),实现工程创新;此后,我们逐渐转入“T”(Technology),关注核心关键技术;现在,我们进入“S”(Science),专注于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我认为从“E”“T”再到“S”也是深圳的模式,这是一座城市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

  从原来的小微创新到如今向国际尖端创新发力,不断汇聚人才是深圳锐变的核心要素之一,不断培育出的创客和初创企业,都是深圳大力引进人才的表现。这些创新团体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为深圳创新贡献了很大力量。此外,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建设高水平大学,也是深圳快速成长的原因。

  合作与竞争一定是共存的,深港两地亦是如此。大湾区规划将引导城市间合作发展,激发城市间竞争活力,大家都有发展机会。深圳需要加大基础研发力度,完善实验平台和相关基础装置,在竞争中不断成长。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丰富多元的湾区急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制度供给,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这也是深圳需要重点攻坚的事情。

  本刊记者:您对深圳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有何建议?

  樊建平:我们依然要看到,在现阶段深圳与国际创新仍有差距,在大学与科研院所建设方面仍有不足。深圳不断在推动设立诺奖实验室便是希望借此契机,将相应的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深圳正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政府应重视新型科研机构建设,重视人才政策创新,从引入海归人才2.0时代,切换到引入国际高端人才的3.0时代,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不过,同样的人才,深圳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可能要付出的成本更高,如何解决?归根到底还是源头创新及高水平科研院所不足的问题,建议未来深圳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创造源头活水,这需要深圳拿出当年改革开放的特区精神,把“深圳速度”用到这一方面。

  科研单位可以通过更自由的市场方式配置资源,也要强调科学家的决策权。但比如在加大深港人才合作的过程中,如何跨过行政壁垒利用香港优势,如何实现人、财、物在深港之间有效流动,携手香港、澳门实现更为顺畅的合作,是下一步需要着重思考的方面。

  本刊记者:诞生于湾区的深圳先进院,积累了哪些合作基础和优势?

  樊建平:深圳先进院自成立起,香港中文大学就是我们的理事会三方之一,香港教授来此帮我们一同建院。12年间,有上百位香港教授来院一起开展科研工作,将我们从建设起就带上了较高的起点,敞开了国际合作的大门。

  可以说,与香港高校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让我们在学术和科研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扩展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吸引了一批有国际教育背景的青年人才。同时我们通过广泛的市场接触、需求牵引以及比较充分的资金投入实现了学术与产业有机结合和成果产业化。

  建院12年以来,深圳先进院充分利用立足深圳、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对接国际前沿,与全球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努力构建研学产资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发挥学科交叉与集成创新优势,致力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打造一流的研究基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和制造企业孵化基地。

  目前已经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香港院校在科研、教育、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在机构共建、人才引进、项目合作、科研产出、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创新合作模式,打造了粤港合作的科教枢纽平台,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以来,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合作共建的6个“中国科学院—香港地区联合实验室”,领域涉及材料、生物、自动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学研合作成果获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一致好评,起到了对港合作的体制机制改革先锋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其中两个实验室在今年中科院与香港地区联合实验室第五次评估中获评优秀。产学研合作成果丰厚,共累计开展合作研究项目近百项,联合申请项目总经费超亿元,合作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500篇以上。

  本刊记者:深圳先进院作为湾区重要的“科技国家队”成员之一,在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将如何连接粤港澳,共同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优势作用?

  樊建平:深圳先进院紧贴创新发展的脉搏,拥有全球的高端人才和新颖的体制机制模式,具备扎实的科研实力;港澳地区拥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靠的司法制度,并且国际联系紧密,是交流新理念、新技术最理想的环境。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各大高校在科研、教育、产业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发挥粤港合作的桥头堡作用,打造粤港澳合作的最佳枢纽平台。

  深圳先进院定位工研院,其目标就是建成与国际学术接轨、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接轨的新型科研机构。根据这一目标,我院已明确定位为提升粤港澳地区制造业、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建立,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同时,深圳先进院将牵头建设深圳市两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与合成生物研究;并正在全力筹建深港脑科学中心,合成生物学、先进电子材料等国际创新研究院。

  未来,深圳先进院还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资源优势,立足源头创新,面向产业需求,进一步布局世界科技前沿,实现产学研全链条创新,在粵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中发挥助力作用,力争建设成为湾区科创“弧带”的创新高地。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