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生物饲料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王阳 郑春晓 李海英 苑亚坤 发表时间:2019年05月21日

   

  生物饲料产业的发展环境

    在“禁抗(生素)”、“限抗(生素)”的全球大趋势下,生物饲料异军突起,成为未来饲料的主流发展方向。

    我国近10年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指引生物饲料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饲料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生物饲料行业稳步前进。

    目前,我国生物饲料产业缺少完善的监督和标准机制,除《饲料酶制剂标准》较为完善,急需《植物提取饲料添加剂标准》和《发酵饲料标准》的出台。随着市场的扩大,监管机构的重现,生物饲料的相关标准正逐步完善。

    生物饲料行业的政策环境

    我国制定多项政策,鼓励和指引生物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政策指引生物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面对快速发展的生物饲料产业,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先后做出一系列的部署和安排。

    图1展示了我国生物饲料政策演进,其中灰色的为常规政策,红色的为针对减抗的政策,黄色的为应对中美贸易战而实施的政策。综合以上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发展生物饲料产业的意愿非常强烈。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在生物农业领域大力发展生物饲料及其添加剂。

    2011年,农业部发布《饲料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大力发展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工程,针对我国大豆、鱼粉主要依靠进口,蛋白饲料原料瓶颈制约日趋严重的状况,对粮油、食品加工副产物等非粮原料进行优质化处理,部分替代鱼粉、豆粕,结合氨基酸平衡技术,缓解我国蛋白饲料原料不足压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2014年,农业部发布《生猪生产节本增效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常规饲料成本高,要充分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配制日粮,非常规饲料通过物理或化学脱毒技术、酶制剂应用技术、可消化氨基酸配制日粮等技术可在不降低饲养效果的情况下提高非常规饲料原料的用量,有效降低饲料成本。采用理想蛋白平衡氨基酸技术配制低蛋白日粮。

    2016年11月,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要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产业·报告Industry·Report型杀菌、高效分离、绿色节能干燥和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生物制造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逐步实现关键精深加工装备国产化。

    2017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意见开发安全、高效、环保新型饲料产品,引导矿物元素类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

    2018年1月,农业部印发《2018年畜牧业工作要点》,针对畜牧业领域全面实施粮改饲政策,提高优质饲草料商品化供应能力,该项政策扩大了生物饲料的市场,极大地刺激了生物饲料的研发。

    欧盟从2006年开始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以促进生长为目的的抗生素,韩国、日本也都出台了相关的禁用法规,美国对于饲料中抗生素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我国政府自2015年起密集出台多项抗生素“限/禁用”相关政策。

    2006年,欧盟开始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以促生长为目的的抗生素,韩国、日本也都出台了相关的禁用法规,美国对于饲料中抗生素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若中国现阶段就学习发达国家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根据中国的实际养殖情况与饲养管理水平,并不现实,但在饲料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直至最终禁抗,也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随着“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15年9月1日到2017年6月22日,农业部罕见高密度地连续3次出台抗生素“限/禁用”相关政策与计划,从四种沙星类药物的取缔到硫酸粘杆菌素的禁用、再到2017年6月23日发布的《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国家政府解决畜牧业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决心已经彰显无疑。

    2018年7月6日,中美正式宣布互收关税,7月大豆实际到货量在950-960万吨之间,而8月份可能会维持在880万吨左右,9月份预计在700-720万吨之间。9月份之前大豆供应并不会出现短缺,10月份预计会消化一部分库存,而11月之后市场才可能会面临大豆供应不足的局面。因此短时间内国内豆粕供应根本不缺,甚至过剩,豆粕行情也因而在中旬和下旬不间断出现过下跌走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政策,如将大豆进口多元化,增加国产大豆供给,下调蛋白饲料用量等等办法。在诸多利好信息支持下,国内豆粕市场的走向较为理性,月内行情涨幅明显低于此前的预期。

    据中华粮网初步预计,2018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约1.15亿亩,同比减少200万亩,减幅1.70%;如果后期天气正常,预计2018年国内大豆产量约288亿斤,同比减产5亿斤,减幅1.71%。

    2018年7月5日,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召开技术研讨会,研究饲料中豆粕减量替代方案。7月25日发改委通知国内主要饲料集团公司参加研究在当前以及今后背景下保障我国饲料供应、促进饲料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会议。会上,发改委询问低蛋白日粮可行性,以及蛋白可替代原料的情况。大部分认为可以通过氨基酸来弥补蛋白下降带来的影响。

    生物饲料的产业链简析

    饲料行业是现代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连接着种植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见图2)

  

  

  

  

    饲料行业的上游包括饲料添加剂行业(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和饲料原料行业。其中饲料原料主要包括动物性蛋白(鱼粉、肉骨粉等)、植物性蛋白(菜粕、棉籽粕、豆粕等)以及能量原料(玉米、小麦、谷糙米等)等。饲料行业下游行业为以畜、禽、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

    1.       上游原料

    种植业有效带动生物饲料行业的发展。我国在经历粮食“十二连增”后,供求关系得到改善,目前粮食总量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我国政府陆续推进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改革,对上游产业链的原料价格给予优惠,一定程度促进了生物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贸易政策精神鼓舞生物饲料行业前进。我国大豆缺口巨大,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美国是我国大口进口的主要国家之一。近段的中美经贸摩擦导致的加征关税措施,会使国内的大豆供应产生一定缺口。面临这一情况,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各种手段,促进我国大豆产业的变革。首先是扩大国产大豆种植面积,降低对大豆进口的依赖,通过市场引导和金融扶持,以及农业科技的投入等手段,扩大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效率。此外,积极推进多元化渠道模式,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积极调整大豆采购来源地,扩大了从南美采购大豆的规模,主动构建更加多元的进口大豆供应体系。这一系列稳定大豆市场的行动,鼓舞了生物饲料行业的稳步前进。

    2.       下游行业

    养殖业助推饲料产业的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指数”不断下降,人们对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提高安全性和营养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建成并采用了养殖、屠宰、加工、营销的肉食全产业链,对于该产业链最前端的饲料喂养环节的规范化至关重要。《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饲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今后五年饲料工业发展的总任务是“加快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并确定了五项发展重点,其中之一就是“构建饲料质量安全体系,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中央下达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因素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发展生物饲料,从源头上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生物饲料行业的标准制定

    标准化出台提升行业整体自律性。目前我国生物饲料产业缺少完善的监管和标准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监管机构的重视,生物饲料的相关标准会逐步完善,能给消费者生物饲料质量上的保障,会更大地促进市场的发展。

    我国生物饲料标准仍需完善,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缺乏权威的产品标准、统一的检测方法标准。二是缺乏原料的质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也不够全面。目前急需研究制定、完善具体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评价方法标准、术语和分类、标签标识标准。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标准亟待完善。生物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利用率等,因而在全国畜牧养殖业中应用推广发展迅速。但市场上微生物菌剂产品品种繁多,名称混乱、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产品功能功效夸大,导致市场上产品出现无序竞争。在国外,已发布生物饲料添加剂相关标准10项,专利达1427项。美国食药局(FDA)1989年公布了42种饲用微生物菌种名单。

    我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标准国家标准有:《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通用要求》(GB/T 23181-2008)、《饲料添加剂低聚木糖》(GB/T 23747-2009)、《饲料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GBT 26427-2010)、《饲用微生物制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检测》(GBT 26428-2010)等;行业标准有:《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地衣芽孢杆菌》(NY-T 1461-2007)、《饲料添加剂产朊假丝酵母》(NYT 2131-2012)、《饲料添加剂枯草芽孢杆菌》(NY/T 2131-2012)、《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技术通则》(NY/T 1444-2007)等。

    饲用酶制剂标准比较完善。在我国,饲用酶制剂标准相对比较完善,已发布的国家标准有:《饲用植酸酶活性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GB/T 18634-2009)、《饲料添加剂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GBT 23874-2009)、《饲用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滤纸法》(GBT 23881-2009)、《饲料添加剂酸性、中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GB/T 28715-2012)等。行业标准有:《饲料用酶制剂通则》(NY/T 722-2003)、《饲料添加剂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NY/T 912-2004)、《饲料添加剂β-葡聚糖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计法》(NY/T911-2004)等;地方标准有《饲料添加剂葡萄糖氧化酶的测定》(DB13/T 1444-2011)等。

    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标准出台比较迫切。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目前只有1项标准,国家标准有《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通则》(GB/T 19424-2003),更完善的标准正在制定当中。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标准制定比较迫切。

    发酵饲料标准急需增补。我国已有的发酵饲料相关的国家标准有:《酵母抽提物》(GB/T 23530-2009)、《饲料添加剂饲用活性干酵母(酿酒酵母)》(GB/T 22547-2008);行业标准有:《饲料原料发酵豆粕》(NY/T 2218-2012);轻工业标准有:《酵母β-葡聚糖》(QB/T 4572-2013)、《饲料酵母》(QB/T 1940-1994)。相对于蕴量丰富的饲料资源种类,我国发酵饲料标准急需增补出台。

    为此,由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中国生物饲料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收集汇总了我国生物饲料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规范生物饲料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物饲料产业纵观

    全球生物饲料产业的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尤其是微生物发酵饲料,国外发展极为迅速并已成规模体系化。我国饲料资源匮乏,供需间缺口较大。但整体而言,生物饲料产业化水平不高。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聚集到生物饲料的生产和研发,并重点关注发酵饲料领域(发酵菌种、发酵工艺和发酵产品)。

    全球生物饲料产业现状

    从市场角度分析,日本领先全球在生物饲料的专利领域布局。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是重要的生物饲料市场。我国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强劲,以绝对优势领先其它国家。

    在生物饲料应用领域,发达国家已基本应用普及到畜牧业中,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中。在技术研究方面,从专利的角度看,中国近几年处于技术爆发期。

    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发微生物发酵饲料。最初用于生产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原料主要是一些富含纤维素的固体残渣(稻草、秸秆、甘蔗渣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所采用的原料也越来越广泛。而国外用于微生物发酵饲料或添加剂的益生菌种主要经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图3)。

  

  

    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外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发展迅速。用于发酵的原料越来越广泛,但还是主要集中于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趋向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而所采用的益生菌菌株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09年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美国饲料控制官员协会允许46种微生物菌种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未来允许使用的菌种将会更多。

    在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应用方面,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微生物发酵饲料的使用比例已经>50%;德国已有>15%的猪场采用生物液体饲料;荷兰、芬兰规模化猪场应用生物饲料饲喂达到60%;在丹麦生物饲料养猪的比例达到80%;在法国使用流体生物饲料设备的猪场约占猪场总数的15%。

    在生物饲料技术研究方面,通过专利检索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从2012年开始相关专利数量快速上升,进入研究爆发期。

    如图5所示,生物饲料相关专利最早出现在快速增长;2012-2015年,专利申请量飙升。

  

  

    生物饲料申请量的TOP5国家(地区)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专局。其中,中国近几年研究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

    我国生物饲料产业现状

    我国饲料资源匮乏,供需间缺口大。越来越多的且投身到生物饲料的生产和研发中心,尤其关注发酵饲料领域,主要围绕发酵菌种、发酵工艺和发酵产品几个方面,但我国生物发酵饲料整体研发和产业化水平不高,在其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供需现状

    我国饲料资源匮乏,供需间缺口大,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提高传统饲料粮的品质、开发非传统饲料资源,以及开发、廉价生产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生物饲料的开发有助于解决饲料资源及饲料添加剂匮乏的问题。目前生物饲料的生产量与实际需求量有较大的差距,缺口量较大,如图6、图7所示。

  

  

    生物饲料产品在饲料中占饲料价值的20%,却决定了80%的饲料质量。目前,生物饲料的市场值达到每年30亿美元,并在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5年,生物饲料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00亿美元。

    中国生物饲料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由于缺乏严格的统计口径,无法得到比较详尽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从第3至5届中国生物饲料科技大会的超过2000名参会代表统计来看,除西藏外,我国所有省份都有企业涉足生物饲料产业,从事相关领域的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广东和河南最为活跃,生物饲料相关企业最多。

    2.       重点研究布局

    我国生物饲料研究主要在发酵饲料领域布局,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丰富,种类多,全国有各类杂粕、糟渣资源1.7亿吨,除棉粕、菜粕和花生粕等资源,其他糟渣类和鲜基物料的饲用开发利用率低,有巨大的开发空间。预计2025年,我国生物饲料总量将达到饲料总量的40%。生物发酵原料的价值已为行业广泛接受。目前,已有部分大型农牧饲料和养殖企业销售和使用自产发酵饲料。经统计,全国饲料生产企业均已规划了自产发酵饲料项目。通过对28家大型农牧企业的饲料和养殖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雏鹰农牧、大北农、大成、广西扬翔、海大、华英、禾丰、金新农、牧原、罗牛山等企业都在生产或使用发酵饲料,辐射饲料销量近1亿吨。国外的生物饲料主要是发酵原料类,如美国达农威公司和法国乐斯福集团的酵母饲料。

    根据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市场调研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生物饲料产业从业人员对于技术研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发酵领域,包括发酵菌种、发酵工艺、发酵产品指标3个方面。

    我国生物发酵饲料整体研发和产业化水平不高,在其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生产制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菌种、原料、工艺的质量和安全性,产品质量指标稳定性,规模化生产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等。应用中,动物营养和微生物营养的协同性和安全性认识需要提高,营养数据库和合适添加量尚需完善。在行业管理中,生物安全防控和生物饲料评价体系的安全预警平台工作力度需要继续加强。

    随着生物发酵饲料产品的广泛应用、生物饲料系列团体标准的发布、农业部生物安全防控和生物饲料评价体系的建立,养殖业抗生素、化学添加剂的使用量可有效降低,我国动物食品安全状况也将得到明显改观。生物发酵饲料已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发酵料业态变化带来的影响。发酵料的发展,将引入大量非常规原料及地源饲料的使用,必将发展出新的饲料配方体系,饲料配方将更加多样化。这也将推动上游原料供应商或食品加工企业,适当改善加工工艺流程,不断提高副产物的质量。

    生物饲料生物学效价评价指标。未来生物饲料的功能将进一步明确,其对原料的预消化程度、饲料利用率的提高程度、畜体肠道健康的改善程度、畜产品品质的改善效果,甚至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限制因子的去除程度及畜禽舍内氨气的去除程度等都将进一步量化,评价方法将进一步标准化。

    生物饲料安全监测。生物饲料的安全性,首先要依据饲料卫生标准,得到保障;生物饲料因其微生物学属性,还应额外对其微生物安全性进行监测。

    3.       国内重点企业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国内生物饲料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司)的专利TOP8排名及主要研究领域情况如下表1所示。

  

  

  

    此外,一些近3年在专利领域布局活跃的生物饲料公司也值得我们关注,以下表2给出了公司及其主要产品或研究领域。

    生物饲料未来的发展机遇

    技术着力点

    通过专利角度分析,生物饲料领域研发热点主要分布在:(1)发酵工程技术,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2)酶制剂和活性肽,饲用酶制剂,耐高温酶、耐低温酶和高比活酶;(3)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芽孢杆菌等。综合考虑市场需求、重点企业布局、专利主题分析、政策导向、专家意见等,生物饲料领域的发酵工程技术、酶制剂和活性肽研究、微生态制剂等方面是资本重点关注的技术。

    1.       专利技术一:发酵工程技术

    发酵产品日益强调安全、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了获得优质的饲料微生物资源,利用先进的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对原有饲料用生物制剂蛋白质进行改造,都可以获得符合饲料行业和不同动物需求的新型酶制剂或其他产品,增加其作用效率,提高其单位产量,最终使其产品生产达到综合性的低投入和高产出,促进畜牧业和农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几种特定的饲用安全微生物反应器,建立高效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平台,并开发高效稳定的产品加工技术,提高生物饲料产品的稳定性、实用性和应用的高效性,并加快生物饲料产业化和实际应用的步伐。

    2.       专利技术二:酶制剂和活性肽

    在酶制剂和活性肽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为研制高比活性、耐热性、催化PH范围广、耐蛋白酶的饲用酶。研发人员通常采取高效目标基因筛选、蛋白的分子改良、安全高效表达系统的构建这三种方法来获得酶制剂和活性肽。

  

  

  

    高效目标基因筛选方面:

    通过构建各种特殊或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基因文库,筛选性质优良的目标酶基因,或开发新的活性肽资源,充分利用动、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资源,开发昆虫活性肽等。

    蛋白的分子改良方面:

    通过蛋白质的遗传设计、体外分析定向进化技术和多位点定点饱和突变等技术,实现多位点同时突变,拓展酶的功能,提高酶的比活性和耐热性,并筛选性质优良的突变体分子,以开发出具有目标性状的新型蛋白产品。

    根据蛋白质的精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利用蛋白质工程的手段,通过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达到定向地改造天然蛋白质,甚至创造新的具有优良特性的蛋白质分子,改善制品的稳定性等。

    安全高效表达系统的构建方面:

    目前的一些表达系统在表达饲用生物产品上存在着不同的缺陷,开发高效分泌表达体系对于饲料生物技术产品的产业化至关重要。

    3.       专利技术三:微生态制剂

    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畜禽养殖的很多方面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也在很多方面克服了抗生素添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20世纪80年代初,魏曦教授就提出了“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微生态制剂的时代”。然而当前市面上微生态制剂的产品相对单一,稳定性和贮藏性能不佳,产品的功效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复合菌剂的研究

    微生物种类繁多。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单一的菌剂产品很难满足市场的要求。复合菌剂的产品利用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满足更大的市场需求。

    菌剂的高稳定性

    菌株的稳定性是菌剂能否正常发挥功效的关键。长期以来,菌株的稳定性都是制约菌剂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来提高菌株的耐热、耐酸等抗外界不良环境特性,减少菌株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增强菌剂的贮藏性和运输性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菌剂的专一性

    目前微生态制剂都是通过定植于动物的肠道或者消化系统来发挥作用。但目前来说,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地阐释肠道微生物群与动物营养代谢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种类或者同种不同阶段的动物的特点研发出专一的微生态菌剂,必定将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新菌种的研究和开发

    优良的菌种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对于菌种的研究和开发,我们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改良现有的菌种,提高菌株的各方面性能。同时,我们可以考虑在一些如返回式科学卫星中的强反射、高空和微重等特殊的环境下来提高菌株的突变概率,筛选有益的优良菌种。

    总之,加强对益生素/菌剂型的研究,提高活菌浓度及其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研究真空冻干技术和微胶囊技术保护产品,采用真空包装或充氮气包装延长产品保存期将是未来的热点。

    金融资本的目光聚焦

    我国饲料资源匮乏,供需间缺口大,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提高传统饲料粮的品质、开发非传统饲料资源,以及开发、廉价生产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生物饲料的开发有助于解决饲料资源及饲料添加剂匮乏的问题。

    投中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07-2017年,全国饲料产业年投融资笔数均没有超过10笔,且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就投资金额而言,每年的投资金额波动较大,近十年来的投资峰值为2014年的18.84亿。2015年投资金额有所下降,为13.34亿。而2016年,投资金额急剧下降,仅为3.3亿。2017年的投资状况有所升温,上升到14.99亿元(图12和图13)。

  

  

    近10年国内饲料行业融资企业区域分布较为分散,湖南和广东的融资企业数量最多,均达到4家(图14)。企业融资金额大多未公开,已知公开的金额最大也只有1亿元。

  

  

  

    国内的四家较为重点的生物饲料企业尚未发生融资活动,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在一片惨淡的募资浪潮中,农业行业并购表现较为活跃,VC/PE融资规模持续走高。据投中研究院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农业行业VC/PE融资案例发生15起,融资规模4.14亿美元,融资规模较2017年上半年0.77亿美元同比上升436.96%,较17年下半年2.35亿美元环比上升75.97%。

    2018年上半年,国内农业企业获得VC/PE融资重点案例中,宁夏千牛新兴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自有资金9000万元对河南省新大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增资,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其30%的股权。

    在其公布文件中,明确写明“自增资完成后双方在饲料销售业务、上下游产业拓展、行业交流等方面开展紧密的战略合作”。由此可见,投资机构对于饲料产业持乐观态度,加大了投资力度。(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咨询服务部)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