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科研也要有诗与远方
作者:张楠 发表时间:2019年06月03日

 

 

  如果有人跟你聊切·格瓦拉,你大概明白他有些理想主义,如果他时常引用荀子、王国维、康德,你也许在心里嘀咕:“这人曾经是文青?”如果他还对于《一代宗师》乃至演员或导演的自我修养头头是道,你可能要问:这人到底是干啥的?

 

  宋延林就是这样,一边在中科院化学所的实验室里带领学生研究纳米材料,一边惦念着诗和远方,梦想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开辟绿色印刷事业的疆土。

  曾经梦想是诗人

  宋延林经常会引经据典,《左传》《论语》《大学》张口就来。

  “我年轻的时候算是文学青年,办过诗展,一直到读博士的时候都还经常写诗。”说起往事,宋延林笑得有些腼腆。

  在宋延林读大学的20世纪80年代,还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因而他最终还是选了理科。因为记忆力好,第一次化学就考了满分,自此与化学结缘。

  “即使做不了诗人,不过写诗这个爱好可以让人超脱一些,房子涨价、猪肉涨价的时候你也觉得没那么严重。”宋延林笑道。

  读博士期间,宋延林开始发现做科研的乐趣,逐步坚定了这条道路。“科研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它有自己的特殊吸引力,就是你可以探索未知的事物。我比较幸运,能从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最高的追求是为人类做贡献

  宋延林希望学生们也能够找到自己在科研中的乐趣。其课题组是一个50多人的团队,其中十几位为博士、硕士研究生。

  他时常与学生探讨科研与人生的意义:从事科学研究是幸运的,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这是探索者快乐的源泉,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从事科学研究是艰辛的,但“谁谓荼苦,其甘如饴”,因为有梦想;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将个人梦想汇入人类进步的梦想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创造新应用。

  “我常和学生讲,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驱动力,在科研的道路上就没有前途。做科研最高的追求是为人类做贡献,而不能只为自己做贡献。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如光束划破夜空,照亮人类未知的黑暗;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成为这束光。”宋延林课题组还有一套“年份科研”的评判,就是他和学生讨论:我们准备攻克的是什么难度的科学问题?是30年、50年的难题?还是100年的难题?能不能在科学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先给自己立个Flag,然后朝着目标坚定前行。“即使问题最终没有被攻克,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发现,或者对经典理论有所补充或修订,这都是对人类知识进步的贡献。”

  宋延林对学生要求严格,却又不失温和。

  接近下午下班的时间,一个学生到办公室打断了正在进行的会议,希望请宋延林尽快抽时间看看她做的PPT还有什么问题。宋延林这才知道她家中有急事要去赶火车,问了实验室的事、叮嘱过安全事项,就让她抓紧去车站了。

  当记者感慨着学生自由度颇高,宋延林表示:“他们的情况我都清楚。更何况科研是创造性工作,用打卡、出勤这些来约束没有用,还是要靠自驱动。”

  做一个领跑者

  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宋延林对学生也是对自己的期望。经过他们的努力,我国的纳米绿色印刷研究正在走向领跑。

  几年前,争取到制定国际印刷电子标准的机会,乃至最终成为主导,也是宋延林几经努力得来。

  国际印刷电子标准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中国是成员国。然而宋延林2013年在韩国开会时,发现讨论标准的会议没有中国代表参加。“于是我代表中国参加了讨论。”

  会后,通过与该委员会沟通,发现当时中国确实没人参加专家组讨论。“因为比较专业,国内企业大多参与能力不足;而对科研人员来说又不是份内工作,费力不讨好。”宋延林毛遂自荐成为中国代表。“还是希望为国家做点儿事。一个国家的振兴,总要有人披荆斩棘,有人为众抱薪。”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的最开始也很艰难,很多外国专家以为中国相关技术落后,不支持中国主持起草相关标准。通过多次交流,宋延林对纳米材料和印刷原理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成果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认同,还使他收获了一批国际粉丝。

  其后,经过与各个会员国代表的反复沟通和一次次的修订,2018年10月,由中国组织起草的印刷电子图形控制标准终于通过了最终审核。“其实这4年的付出,还只是个起点,我们希望将来在印刷电子的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有更多话语权。”

  现在他们正考虑发起光子晶体材料制备和应用的国际标准组织。2017年,他们建成了第一条光子晶体的规模生产。“你做了没有人做过的事,你走的每一步就是人类迈出的一步。”

  正如宋延林写给课题组的一句话:将“Impossible”变成“I’m possible”,需要的是一点创造,一点努力,一点坚持,更要有一点理想主义精神,一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自信。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