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辛国斌:5G和工业互联网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新机遇
作者:邱锐 发表时间:2019年12月02日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前沿科技加速发展,催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做如上表述。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作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代表,机器人产业迎来了技术深度融合、领域广泛拓展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幸成为机器人产业快速成长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

  发展态势良好机器人与新兴科技融合不断深化

  机器人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发力点,多年来始终活跃在全球创新的最前沿,成为耀眼的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近几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技术、产品、生态均处于快速提升阶段。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再次创造了新纪录,达到了38.4万台。

  辛国斌指出,尽管增速明显趋缓,从前几年的两位数增长降至一位数的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机器人产业承载着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发展,使得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比如2019年波士顿动力生产的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不仅能后空翻、倒地自动爬行、规避障碍,还掌握了跑步上台阶、行走独木桥等能力。

  优必选发布的悟空机器人可以做到年龄估算、物体识别,还能对人体姿态进行3D重建、模仿人类动作。

  辛国斌指出:“尽管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展现出惊人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而5G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机遇。辛国斌表示,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依托高带宽、低时延、大容量、高可靠性等新特性,将成为引领机器人领域融合创新和驱动增长的新动力。

  “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制造业企业运用机器人技术完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平台。5G通讯技术、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将大幅度提升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完整性及吞吐量,极大地增强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和精准控制能力,提升机器人应用潜力,推动机器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比如不久前诺基亚在芬兰奥卢建造的未来工厂,便应用了许多有望改变制造业的高速连接技术,探索展示5G环境下机器人的应用潜力。

  应用领域和场景不断拓展、生态不断优化

  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机器人新功能、新产品大量涌现,同时在研发、制造、应用的各个环节规模效应显现、成本逐渐下降、应用场景得以快速扩展。

  辛国斌指出,目前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从工业领域快速扩展到应急救援、医疗康复、社会服务、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比如上海弗利公司推出了新一代外骨骼机器人弗利业X2,并与美国墨尔本大学联合打造外骨骼开发平台。凭借核心的运用控制系统、动力单元以及力学传感系统,弗利X2可应用于辅助行走、康复训练、运动功能强化等多个领域。

  辛国斌表示,随着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服务机器人的快速兴起,在推动机器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机器人产业发展,预计今年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总体增速依然比较可观。

  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认为,柔性制造需求、人口红利衰竭、新兴市场涌现、创新技术发展等都会拓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空间。而毕马威2019年调查也表明,机器人仍被认为是对未来商业模式影响最大和最具长期价值的技术之一。

  辛国斌说:“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并不断调整科技创新战略,支持前沿技术突破,深刻地影响着机器人技术走向和产业发展。”

  比如近期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等,这些新战略都将机器人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辛国斌看来,这些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将有力地推动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各国普遍重视完善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以机器人影响人类就业为例,一方面立法和制定标准有助于提高机器人功能和人机协同水平,促进机器人逐步替代人类从事危险、繁重、机械的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和益处,另一方面,立法和制定标准也有助于机器人向传统产业渗透的同时,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改进人们的就业方式。只要人类不断提升知识水平与适应能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中国机器人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与世界各国一样,发展机器人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重点方向。随着中国机器人技术创新持续推进、产业体系逐步建立,机器人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长为制造业发展的新亮点。

  辛国斌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重要的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2016年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7万多台/套增加到14万多台/套,年均增长超过40%。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中国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是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机器人密度不断提高,2018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37,相比2017年提高了34.3%,远超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但是从2018年下半年起,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放缓。对此,辛国斌分析,原因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汽车、电子等主要应用行业发展低迷等。但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提质增效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积极信号。比如从机器人种类来看,工业、服务、特种三类机器人呈现协调发展的趋势。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早,在市场总量当中占比最大。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增长明显,增速高于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也在不断扩大。

  “从机器人制造企业来看,优秀企业成长加速,更加重视研发投入,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确立。”辛国斌说。

  同时,一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投资并购等方式进入机器人行业,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型制造企业。比如大疆、科沃斯、小艾机器人等,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辛国斌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最初的企业集聚、行业集聚和注重产能开始向多要素和多资源融合迈进,创新驱动、平台支撑成为机器人产业生态的重要特征。

  “一批以机器人为特色的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逐渐释放,联动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围绕机器人产业链核心环节,整合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市场等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增强发展合力、推动上下游相互促进,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和青睐。”

  同时,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技术交流进程加快,开放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当前,全球著名的机器人企业,包括相关零部件企业大多已在中国投资建厂,并获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中国企业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也在积极寻求海外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如ABB、库卡、发那科等世界知名企业先后入驻重庆两疆新区,并与中国新松、广数、华数等企业共同发展,共建共享西部机器人产业高地的良好生态。南京埃斯顿与英国运动控制商翠欧合作,开发出基于翠欧控制机加上伺服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为欧洲客户提供标准的本地化技术服务。

  辛国斌认为,机器人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应用领域持续扩展,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融合应用显著提升了机器人感知、交互和决策功能,提高了机器人适应外界复杂环境,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他举例道,在医疗卫生领域,北京积水潭医院利用5G技术,同时远程操控两台天基骨科手术机器人,成功为不同地区医院的两名患者实施手术,此举在全球尚属首次。

  在生活服务领域,盒马鲜生推出机器人餐厅2.0版,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对每一道菜的每一个加工环节的监控,可自动完成机器人送餐、收餐。

  而在物流领域,京东启用机器人智能配送站,站内采用京东3.5代配送机器人,具有自主导航行驶、智能避障避堵、红绿灯识别、人脸识别取货等能力。

  “继汽车和电子等行业之后,五金、卫浴、建材、家具、铸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大量引进机器人,有效改进了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辛国斌说。

  合作创新打造高质量全球机器人产业生态

  辛国斌指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断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当前,世界经济再次来到十字街口,主要增长引擎先后进入换档期,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协作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机器人产业作为新科技、新制造、新商业的结合体,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我们真诚希望各国各地区着眼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打造优质、开放、共享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

  他指出,一要共同打造全球协同创新体系。创新是挖掘增长潜力、开拓发展空间的根本出路,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扑面而来,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给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要积极推动国际间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协力推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同时让创新成果广泛应用,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二是共同完善全球产业链新生态。随着全球分工的日益深化,机器人产业的供应链、产品链、价值链跨境整合加速,国际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我们要继续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结合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分工布局和各国比较优势,促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检测认证、公共服务、资格互认等方面的交流协作,打造优质的全球机器人产业生态链。”辛国斌说。

  三是共同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他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继续发挥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和参与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进一步加强国家地区之间、企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大力推动双边多边贸易和投资发展,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深化机器人在各细分行业和多元化场景的推广应用。

  四是共同应对产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新兴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会给各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等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机器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未知大于已知,风险普遍存在。

  “我们要着眼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集全球之智,克共性难题,防范技术漏洞、信息泄露等重大安全风险,高度重视违背伦理、治理滞后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快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让机器人新科技、新产品更加温暖和安全,更多地为人类造福。”辛国斌说。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